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觀顏察色的解釋

心理2.25W
觀顏察色的解釋

意思為揣度對方的話語,觀察對方的臉色,以摸清其真實的意圖。

(察:細看。色:臉色)。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

成語“察言觀色”即出自於此。

成語寓意

不會察觀色,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世事國通無從談起,弄不好還會在小風浪中翻了船。言談能告訴你一個人的地位、性格、品質及至流露內心情緒,因此善聽絃外之音是“察言”的關鍵所在。看一個人的臉色應如“看雲識天氣”般,有很深的學問,因為不是所有人所有時間和場合都能喜怒形於色,相反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裡”。直覺雖然敏感卻容易受人矇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斷才是察言觀色所追求的頂級技藝。

成文用法

“察言觀色”意為體味別人言語,觀看別人臉色指從言語和臉色來揣摩別人的心意。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中性。常與“見風使舵、隨機應變”等詞一起連用。也說“觀色察言”。

運用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滕胤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胤每聽辭訟,斷罪法,察言觀色,務盡情理。”

清·曹雪芹《紅樓夢》:“寶釵見此景況,察言觀色,早已覺了七八分。”

唐·浩明《曾國藩·黑雨》:“曾國藩察言觀色,見蒯興家模樣長得也還忠厚,說話合情理又懇切,心想:這大概不是放鷹的。”

老舍《四世同堂》:“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臉,細細的察言觀色,不敢冒昧的張口。”

柯巖《尋找回來的世界》:“於是他既灰心喪氣,又必須強打起精神自謀出路,學會了在現實生活中辨別風向,察言觀色全套的本事。”

樑斌《紅旗譜》:“越是壞傢伙們,心眼越靈,他們會察言觀色。”

成語辨析

察言觀色—察顏觀色

兩者都有觀察對方臉色以揣摩對方心意的意思,區別在於:“察言觀色”語意內涵較寬,指通過體味對方的言語、觀察臉色來揣摩其心意“察顏觀色”語意內涵較窄,只指觀察對方的神色來揣摩其心意。“察顏觀色”常用作“眼睛”“目光”一類詞語的定語“察言觀色”則不能這麼用。“察言觀色”和“察顏觀色”只有一字之差,相互區別就在“言”和“顏”上。“察顏觀色”著重在觀察臉色(即面部表情),“察言觀色”著重在體味言語。

解釋: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其心意。

出處:吾老矣,豈能復俯首於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於人,吾不能也。清·唐甄《潛書·食難》

意思是:我老了,怎麼能有在別人的面前低頭,觀察別人的臉色,揣摩別人的心意,而且沒有相求別人的,我不能這麼做。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看別人的臉色

成語故事:春秋末年孔子的學生子張提倡士人要勤勉從公,尊重賢人又容忍大眾。孔子曾多次給他講通達與聞達的區別。孔子認為通達是品質正直,講道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從心裡心甘情願地對別人退讓

成語舉例: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臉,細細的察顏觀色,不敢冒昧的張口。

標籤:觀顏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