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劉禹錫的童年

心理1.36W
劉禹錫的童年

.天寶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劉禹錫的父親為了避亂,隨著族人遷居江南嘉興,劉禹錫便出生在那裡。

劉禹錫自幼聰敏好學,很有教養,童年時代的劉禹錫給父親的朋友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年齡很小,頭髮束成兩個角,但已經學習《詩經》和《尚書》了,衣服上佩戴著象骨製成的裝飾品,態度恭謙、莊重、安詳、文雅,與眾不同。他喜歡與擅長詩詞的人在一起交流,一旦發現文人的行蹤,必拿著書本尾隨其後,隨時準備請教。

當時,吳興有兩位很有名氣的詩僧皎然和靈澈,皎然俗姓謝,自稱是謝靈運的十世孫。

皎然的詩歌和詩論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後世尊稱為“唐宋詩僧第一”,當時江南地區很多文人向他學習寫詩。

靈澈的詩歌如風鬆相韻,水玉相扣,兩位詩僧經常討論詩歌創作的技巧。

少年劉禹錫曾投師於皎然門下,對兩位詩僧非常敬仰,每當皎然和靈澈寫詩的時候他就雙手捧著筆硯,很恭敬地陪侍在旁邊,和他們一起吟詠。

劉禹錫當時雖然年齡很小,但詩已經寫得不錯,多次受到皎然和靈澈的稱讚,他們學著秦末張良的老師圯上老人的口氣,風趣地說:“孺子可教焉。”

少年的劉禹錫學習內容十分廣泛,除認真研讀儒家經典外,對諸子百家都有所涉獵。

厚積而薄發,劉禹錫的天賦異稟,好學與勤奮註定為他鋪就一條通途。

中唐時期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從鼎盛走向衰落,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銳激化。

唐太宗寶應元年,三吳飢,人相食。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農民走投無路,多次舉行起義。

這些農民起義雖被武力鎮壓下去,但對統治階級的打擊很大,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為了長治久安,希望朝廷在政治上進行一些必要的革新,以消除社會隱患。

年事日長的劉禹錫自幼身處江南,也感受到社會問題的嚴重性,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正如他後來在《學阮公體三首》詩中所說:

少年負志氣,通道不從時。只言繩自直,安知室可欺。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學阮公體三首》節選

可見劉禹錫早已滿懷憂國憂民的偉大抱負。

在嘉禾,劉禹錫度過了快樂的童年。雖然體弱多病,但劉禹錫從小就是個聰慧的孩子。這個時候有個叫權德輿的長輩在江南做官,與劉禹錫一家關係不錯。當劉禹錫登科後,老前輩權德輿回憶起當年,在《送劉秀才登科後侍從赴東京覲省序》中這樣說:

“ 彭城劉禹錫,實首是科,始予見其丱已習詩書,佩觹韘,恭敬詳雅,異乎其倫。”

大概意思是稱讚劉禹錫在總角之年已經熟習《詩經》和《尚書》,讀過《尚書》的人一定知道這本書有多古奧難懂,更不要說劉禹錫當時還是個小孩子了。

標籤:劉禹錫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