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為什麼叫靖難遺孤

心理7.59K
為什麼叫靖難遺孤

戰亂平定後失去了父母兒童。靖難是一個漢語詞彙,釋義為平定變亂。一般指明成祖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

《奉天刑賞錄·教坊錄》等有相關記載。遺孤,釋義:死者遺留下來的孤兒。出自《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及琰友人公孫方、宋階早卒,琰撫其遺孤,恩若己子。”

靖難戰亂平定後失去了父母的兒童。

靖難之役。當時,燕王朱棣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利用了三年時間,從其手中奪走了皇位。可以說,與朱允炆相比,朱棣的確有勇有謀,更勝一籌。最終,這場戰爭以朱棣的勝利告終。之所以會引發這場內戰,主要是作為燕王的朱棣對建文帝削藩政策頗為不滿。

與此同時,他更加不滿足於屈居人臣,認為朱允炆無勇無謀,根本沒有辦法與自己相比。於是,他便聯合了其他藩王,一起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這場內戰。然而,之所以稱之為“靖難之役”,主要是“靖難”二字有清除亂臣,掃平戰亂的意思。

其實,朱棣早就對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心懷不滿,而削藩不過是一個導火索,點燃了這場戰火。早在朱元璋生前,就說過:對那些有野心的臣子們,必須依靠武力鎮壓將其清除,“以達到清君側的效果。”而朱棣發動這次叛變,便以齊泰等人是奸臣為由,大張旗鼓地使用暴力將其絞殺

“靖難遺孤”是在靖難戰爭中遺留的孤兒。

靖難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按照朱元璋設計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駙馬組成的家天下體制,應該能夠在權力、禮法和親情的共同作用下穩固地支援大明王朝的江山。

然而,文弱的侄皇帝與身邊的書生們未能掌握制約桀驁不馴的叔王的辦法,朱元璋最初設計的制度終於釀成大禍。在這場戰爭中,皇親國戚們紛紛參戰,投向不同的兩個陣營。

結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徐增壽作內應,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於左順門。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金川門之變。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標籤:遺孤 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