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

心理1.18W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

1、不是。

2、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唐朝初期的四位傑出詩人。四位傑出的文人名氣不相上下,最初是指他們的詩歌和散文,但主要是指駢文和賦。排名沒有先後,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王勃生於650年在古絳州龍門,死於676年(驚悸而死),字子之首人,唐代文學家、“初唐四傑”之首。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即能寫文章,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歲。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王、楊、盧、駱。相傳楊炯說過:“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是一個傳說,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從才華水平、影響力來講,王勃的影響確實是其中最大的,畢竟我們誰會不知道“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呢

當然了,有人反對,有人覺得駱賓王應該第一,“鵝、鵝、鵝”才是中國詩歌中的定頂流啊!好吧,那我們就先不說這個了,我們今天就來講講王勃的生平。

王勃大約出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一生只活了27歲,這個數字有一兩歲的偏差。楊炯說是28歲,有的學者說是29歲,學界一般認為是27歲。

王勃是一個神童,我們來講講他的履歷:

他6歲的時候開始寫詩作文,9歲的時候寫書10歲的時候學醫14歲的時候就被宰相誇為“神童”17歲高中進士成為武則天第二個兒子沛王的侍讀,成了進入宮廷的文人。

那大家就好奇了,9歲寫書,這麼大孩子能寫什麼書呢

王勃是寫了一部《漢書注·指瑕》十卷。《漢書》是和《史記》齊名的西漢斷代史,是東漢史家班固寫的,到了唐代的時候,大學者顏師古為《漢書》作注,王勃就針對注中的問題,寫下了《漢書注·指瑕》,翻譯一下這個書名意思就是:“我給大學者顏師古的《漢書注》挑錯兒”。

王勃他不但開蒙早,學的知識也很多。我們不要以為他只是一個詩人,其實他也是一個學者,他研究《周易》,而且他學過醫。從十歲的時候開始,他是跟隨長安名醫曹真道學習醫術。王勃學的醫術可能偏理論,和一般的臨床醫學還不太一樣,他寫過很多實打實的醫學相關著作。

比如有《黃帝八十一難經注》、《醫語篡要》、《醫語序》等等,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只留下了書名。所以我們今天提到王勃,要知道他不僅是一個詩人,他也是一個學者。他一生的著述非常豐富,擁有非常淵博的知識。

王勃他淵博到什麼程度呢

唐玄宗時代,宰相張說 這麼學識淵博的人,他在讀王勃的文章的時候,看到王勃用了一個典故,他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個典故就是“華蓋西臨,高五雲於太甲”,宰相張說他不知道什麼意思。

當我們看到一個天才的時候,一定不要忽略了天才的勤奮。王勃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知識水平,聰慧只是一個方面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很勤奮。唐代被譽為天才的詩人幾乎都有這個特徵,比如李白,他也讀了很多書,他曾經三擬《文選》,就是把蕭統編的《文選》當中的篇章擬了三回。

那麼這麼厲害的王勃,他會出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呢

王勃生在一個學者之家、大族門第,是絳州龍門的河汾王氏家族。

王勃的爺爺王通是個大儒,非常厲害。怎麼個厲害法兒呢跟大家講講他學生的名字吧,就說幾個:魏徵、李靖、竇威、房玄齡,這些人都是他的學生。像魏貞、房玄齡這是當過宰相的王通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教學名師,所以被人稱為“王孔子”,死後就被門人弟子私諡為“文中子”,他去世的時間還比較早,享年是隻有34歲,他的學問非常大,深深影響了王勃。

王勃可以說是全面繼承了祖父的學問,寫過《續文中子》等很多書,他還續寫過祖父王通的醫學著作。王勃生在這樣的儒素之家,是擁有非常高遠的抱負,他是懷抱著儒家匡世救世的理想和進取精神的。

除了親爺爺,王勃還有一位叔祖父,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爺爺,也很厲害,是祖父王通的弟弟王績。王績熟讀儒家經典,還喜歡望氣、占星等陰陽數術之道。這個人是以陶淵明為偶像的,走的是隱士的放達路線,自號“東皋子”,是那個時代非常有名的詩人。他有一首很有名的詩,不知道大家讀過沒有,叫《野望》。

這首詩說的是在黃昏的時候,站在山坡上的詩人看到了滿目的美麗秋色,看到了祥和的暮歸之景,看到了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犢子回來了,看到打獵的人騎著馬帶著鷹回來了,這種景象讓他生出了隱逸的念頭。這種詩歌藝術審美,對王勃也是很有影響的,所以王勃後來也成為了一個熱愛山林的詩人。

當然,王勃的成長,除了祖輩的薰陶之外,跟他父親的督促、培養也是很有關係的。王勃的父親王福疇是王通的次子。我們現在有一個詞叫“雞娃”,我很不喜歡這個詞。但是王福疇如果穿越到我們現代,一定是一個“雞娃”高手,他太會培養孩子了,他會給孩子很好的成長規劃,他還不止一個兒子這麼優秀,他好幾個孩子都很優秀。王勃的哥哥王勔、弟弟王勮都是少年進士,當時人們稱他們兄弟三人是王家的“三株樹”。

少年王勃(9-12歲期間)曾經在名醫曹真道那兒學醫,學了好幾年,中途是收到了父親的來信,讓他開始準備科舉考試,王勃就回老家待了將近一年,他沉潛下來好好學習。

唐初考進士,那名額不多的,要想考上的話非常有賴於名流的推薦。王勃的父親王福疇帶著兒子去很多的場合,去展現兒子王勃的才華。當時新上任的宰相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王福疇認為是個好機會,就讓王勃給劉祥道上書。上書這一年王勃才14歲,宰相看完他的上書以後非常驚歎,就說這是“神童”啊,於是就推薦他去考了進士。

三年以後,乾封元年(666年)王勃中了進士,考的是幽素科,這一年他只有17歲。唐代的進士考試是分很多科的,“幽素科”這個名號,裡面是有隱士的意味在裡面的,這或許和王勃當年學醫、居於山林是有點關係的。

林泉山野給過王勃非常多的啟發,他曾經在文章裡邊說:“觀夫天下四方,以宇宙為城池,人生百年,用林泉為窟宅。雖朝野殊致,出處異途,莫不擁冠蓋於煙霞,披薜蘿於山水。”

這段話我們就能從中看出王勃的志向,他希望在短暫的人生中做出功業,但是並不以實現人生功業為唯一目的,他希望同時仍然能夠擁有自然,要觀天下、觀宇宙,要徜徉於山水之間。他是一個有著高遠志向、博大胸懷的青年。

王勃17歲考上進士,那是非常風光的,可是他哪裡會知道此後也要面對一段漫長的瓶頸期。他中了進士以後,擔任的職務是叫朝散郎,這是一個散官職務,官職低微又閒散。王勃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就不斷地上書、寫大賦,想讓上級發現自己的才華。但是都都石沉大海,沒有什麼反響。直到有一次來了一個偶然的人才選拔機會,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這一年,唐唐高宗和武后生的第二個兒子沛王李賢,他要給自己徵選侍讀,就陪自己讀書的人。王勃很幸運被選上了,沛王也很器重他。可正當王勃春風得意的時候,命運讓他摔了個大馬趴。

事情是這樣的,年輕的沛王李賢很喜歡鬥雞,這一天,他約上了自己的親弟弟英王李顯一塊玩。這兩兄弟是唐高宗和武后的親兒子,能在一塊玩鬥雞,這時候感情應該還不算差。王勃為了給沛王助興,活躍鬥雞的氣氛,是主動充當了氣氛組,就寫作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這本來是一篇遊戲文字,輕鬆幽默,但是它借用了非常嚴肅的戰鬥檄文文體。檄文是幹什麼用的是在發動叛亂的時候,或者是發動戰爭的時候用的,所以這個文體很敏感。王勃在這篇文章當中,也展現了太過明顯的好勝心。於是當時就有一些老臣認為這種文字,它不利於諸王之間關係的和諧。

(那朝堂上老臣們義憤填膺,就開罵:王勃~排憂小人~離間諸王~必釀大禍。)

唐高宗接到投訴以後是什麼心情呢他也是很擔憂的,高宗自己年輕的時候就經歷過兄弟鬩牆、刀光劍影的事。那他的父親唐太宗那一代人,兄弟之間還發生過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呢。所以愛子心切的唐高宗,他是非常在意家庭表面的和平的,他希望兒子能和睦,不能這麼劍拔弩張的,還用檄文這種文體,還寫什麼檄鬥雞的文章。

唐高宗大概是越想越生氣,於是就做了一個決定,要把王勃逐出沛王府,意思就是:趕出去~別教壞我兒子~。

王勃走出沛王府大門的那一年,應該是才19歲或者20歲,太年輕,他寫鬥雞文的時候,哪裡知道這裡邊的利害呢命運給了王勃一個大大的諷刺,真的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他曾經那麼積極的獻賦、獻策。那些文字,唐高宗、武后應該是從來不曾見過,而這麼一篇遊戲文字,開開玩笑的東西,竟然很快可以上達天聽,被搞權術的人利用上,最後得到一個這樣的結果。

可有什麼辦法呢於是王勃是陷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大低谷。所以天才神童王勃的青春歲月,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順利。他在沛王府中擔任沛王侍讀的時候,經歷的挫折,是讓他刻骨銘心的。被天子否定過的人,這之後能有什麼樣的前途呢

王勃他沒有帶怕的,他選擇了一種消解方式,他決定要去漫遊蜀川。這和我們現代人很像,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那就去散散心,去看看天高地闊,那就什麼煩心事也沒了。可是說出來可能讓我們現代人驚訝的是,王勃這一去就是兩年多。

這就是唐代人的漫遊、壯遊時間都是很長的,像杜甫年輕的時候,他去吳越漫遊,一遊就是四五年李白去東南漫遊的時候,一去也是六年啊這就是他們和我們現代人不同的地方了。

總章二年(669年)的五月,王勃自從長安啟程,南遊入蜀。他沿路一直在寫詩,他寫了大概有30多首詩,大部分是讚美巴蜀境內絕美的自然風景,他把這些自然風景當作是自己探究宇宙的憑藉。他也在蜀地到處參觀歷史遺蹟,蜀地曾經是三國時代蜀漢建國的地方,王勃就登上過這裡的葛奎山,他想到了諸葛亮建立的功勳,於是豪情萬丈寫下詩篇來激勵自己。

他在蜀地也遇到過一些觸動自己的、巨集偉的自然景物,比如有一回,他看到一棵大松樹,這顆松樹是孤獨地長在山溝裡,但是這個樹很粗很大,非常的偉岸,王勃說它是:“冒霜亭雪,蒼然百丈,雖崇柯峻穎,不能愈其岸。”這麼美麗的松樹長在了山溝溝裡,這裡人跡罕至,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風姿。

王勃就為它寫下了一篇《澗底寒鬆賦》來讚美它,甚至還有了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覺得自己的命運和它很相似。自己這麼有才華,還不是此刻流落在巴蜀。於是王勃就對著這棵松樹感嘆:“嗚呼斯鬆!託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別乎”這種借松樹來感嘆自己紳士的句子,寫得非常的剛健。

王勃在蜀地還寫作了很多的碑文,比如說他曾經深入到了今天的甘孜地區,寫過《九隴縣孔子廟堂碑》,這篇碑文影響也很大,後來楊炯就誇讚這篇的效果是:“巨集偉絕人,稀代為寶”。

總之在巴蜀的這段時光,王勃是度過了人生中一段極為壯麗的時期。用聞一多先生的話來說:“曾經的宮廷詩人,此時從臺閣走向了塞漠”王勃雖然沒有去塞漠,但是他來到了戶外,他用了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

對於王勃來說,是巴蜀的山水滋養了他,讓他徹底走出了之前的人生低谷。是四川盆地的山水給了他救贖自己的力量。所以後來當他要送友人去四川的時候,他是充滿了一種壯行、鼓勵之意的,他鼓勵這個朋友要勇敢的走向那美麗的蜀川山水。

那這首詩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這個詩題是有異文的,它也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二24歲。有人考證說杜少府是杜審言,也就是杜甫的祖父,這個考證不知道可不可信無論如何,從“少府”這個職位來看,這個職位不高,所以這理應是兩位年輕人的相送。相送的時候,王勃表現出了極為強烈的共情能力,他將彼此的身份視為是宦遊之人。

什麼是宦遊人呢

唐代地方政府的品官,按照制度必須要回避在本籍貫任職,所以絕大多數的唐朝官員,他們從入仕開始就不在本鄉任職,所以很多年少步入仕途的士子,註定奔波在他鄉異縣。

一句“同是宦遊人”,就道盡了彼此的人生宿命。(咱這輩子啊~註定是奔波的狀態,永遠生活在異鄉。)但是這一次要去的異鄉是個好地方,王勃在開篇就描述了:“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這裡有的人說是指長安還有的人說是指蜀川,說的是蜀川的城闕,蜀川的五津。(我是比較支援這種說法的,這是非常壯闊的景象,所以這樣相送充滿了少年的豪情。)

他們豪邁地說:“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彷彿在說:(朋友,你不用害怕你,你儘管往前走,我們是知己,我們無論相隔多遠都會像近鄰一樣,永遠緊挨在一起。)

而事實上,這兩個豪邁的年輕人,他們內心的情感翻湧,他們的淚水早已打溼了他們的衣裳,他們互相安慰。(我們別再像小兒女一樣在這個分別的時候哭哭啼啼了)所以這首詩真的非常的感人。

那上文我們說到,王勃在巴蜀漫遊了兩年多,那旅行總有結束的時候,那之後王勃怎麼樣了呢

王勃結束旅行之後是回到了長安,因為他是進士出身,仍然可以參加時選,去爭取一個職位。正當他準備留京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姓陸的朋友告訴他虢州多藥草,於是王勃就主動求補虢州參軍。

王勃的決定是不是很大膽

他一聽說虢洲有藥草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就做了這麼大的一個人生決定。王勃需要藥草,一方面是為了給自己治病,另一方面他也是因為自己自幼學醫,一直對醫學的事兒那是念念不忘的。但是他哪知道,這麼單純的充滿熱愛的一次選擇,之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個坎。

王勃在虢洲參軍任上,幹得怎麼樣呢史書上說他是“倚才陵籍,為僚吏共嫉。”意思就是說王勃仗著自己的才華經常欺負人,而他的同事們都很嫉妒他、記恨他。史書上來這麼一句話,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接下來的講述,是關於王勃的殺人事件。

王勃殺人事件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說的是有一個叫做“曹達”的官奴犯了事兒,就躲到了王勃家,王勃窩藏了曹達,但是又擔心事情敗露,就把曹達殺了。

王勃是怎麼認識一個官奴的官奴又為什麼要因為避罪逃到他家去的這裡邊的事已經說不清了。而且,這個事兒的邏輯有點不清楚。本來王勃只是窩藏罪,最後卻成了殺人罪,這個案件可以說是撲朔迷離。

可是,如果我們回頭看那句“倚才陵籍,為僚吏共嫉”,如果我們把它當作是一個敘述的前提的話,就大概朦朦朧朧能懂,這其中或許是有設計和構陷,那也是未可知的。

殺害官奴,按照唐律是可以拿自己的官位去抵罪的,但是王勃在這個事情上的遭遇,像是九死一生,好像有人是一定要置他於死地的。史書上說“事覺當誅,會赦除名。”意思是本來是要被誅殺的,但是遇到了大赦,就被釋放了。

無論如何,王勃是被這個事情把自己的前程搭進去了,而且他還連累了他的父親。他父親王夫疇,擔任的本來是雍州司功參軍,也因為這個事被連坐了,就被貶官為交趾令。

交趾在哪

在如今的越南北部,那個地方在唐代的時候非常偏遠,是犯了那些極大錯誤的官員,才會貶謫到那裡的。

而父親的貶值去向是因為王勃導致的,王勃他應該是非常難過的。王勃後來正是因為要去交趾探望父親,展開了自己人生中最絢爛,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旅行。

676年夏天,前往越南探望父親的王勃,這個時候他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休整,他也看到了命運的這種變幻莫測,看到了很多的事情難以掌控,但是他決定要在人生的爛泥塘裡面重新起身要振作,他決定去看望父親。

在路上的時候,他經過了江西登上了滕王閣,他在那個地方寫下了他的千古名作《滕王閣詩並序》。

滕王閣是在江西南昌,最早是李淵的第22個兒子騰王李元嬰所建。此後一千多年,這座樓是遭到過多次破壞,但是每次都能夠獲得重建,彷彿擁有一種永生的能力。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和這篇《滕王閣序》是分不開的。

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建築,它們和文學的關係非常的大,它們因為文學而永遠保有著它們的靈魂和生命。所以只要《滕王閣序》這篇文章他還在流傳,那這座樓就能永遠屹立。

像這樣的文章,和這樣的建築,大家能想起哪些呢可以評論區留您的足跡。

《滕王閣序》背後是有一個傳說故事:

故事說的是:王勃是一個非常聰慧的才子,在14歲這一年,他參加了一個宴會,宴會的東道主叫閻都督。這個都督有一個女婿姓孟,很會寫文章,老丈人就想著要是能在賓客面前誇耀一下女婿的才華就好了。於是,他在舉辦滕王閣宴會之前,就讓女婿連夜提前寫好了一篇,打算第二天等賓客們都來了,在他們面前展示。等到了第二天,大家都聚齊了,大家都知道這意思是什麼。都推讓都不寫,都是有情商的。

王勃年輕呀,他接受了~讓我寫那我就寫嘛。那閻都督看到這個情況非常不高興,覺得怎麼有這麼不懂事的人呢就說:“行,拿文房四寶來讓他寫!”

王勃就開始寫了,都督很生氣,離開了現場,在現場的人就一句一句地把王勃寫的文字報給他聽。

第一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聽了就說:“這不老生常談嗎大家都這麼寫的呀~”

接著第二句:“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都督聽了覺得:“還行吧,就不吱聲了~”

等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誒~這個堅持要誇女婿的老丈人,他就坐不住了,就說:“哎呀,這篇文章怕是要不朽啊!”

這個故事說得活靈活現,其實它是假的。

王勃寫《滕王閣序》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五六歲的年紀了,這個時候他就是要去探望父親,是路過的江西。他是獲得了當地官員的邀請,參加了在滕王閣舉行的這樣的一個名流聚會。

滕王閣在當時的江南是一座地標性建築,到了韓愈的中唐時代,它也是江南首屈一指的明樓,它可不是個酒樓啊。

王勃在這《滕王閣序》裡面提到了參加宴會的人,那就有閻都督、孟學士。

閻公是參加宴會的大官,“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

孟學士是參加宴會的一個文士,“藤椒起鳳,孟學士之祠宗”。

後人就根據他提到的這兩個人名,把他倆是硬組成了一對翁婿,還腦補了這麼個故事。其實他們只是這場宴會中出眾的人物,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們是翁婿關係。

這個故事,最早的出處是五代王定保編的《唐摭言》,後來是《太平廣記》給加了加工,就更像一個小說了。所以大家在瞭解詩人生平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哪些是來自傳說,哪些是來自正史,這兩種出處,是不可以劃等號的喲~

王勃站在滕王閣上遠眺南昌美景,寫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絕美的清秋景象。在雨過天晴的傍晚,虹消雲散,霞光與野鴨子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連成一片,渾然一色。千載而下,這句話依然膾炙人口,給我們一派美麗的秋天氣息。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有人就說“落霞”這可不是晚霞,這是當地的一種蛾子,不是天上的晚霞,晚霞是不能飛的,是因為野鴨子要吃這個蛾子,所以就跟這個蛾子一塊撲騰。這是一個宋代人的解釋,寫在了他的一部筆記當中。誒~正在品讀文案的您支援他的這種說法嗎

在《滕王閣序》當中,王勃把自己希望重新振作的心情寫了進去,裡邊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沉思和頓悟,意味著王勃此時已經有了重啟人生的能力。

到了交趾以後,王勃終於見到了父親,在父親這裡呆了好幾個月。可是之後在北歸渡海的時候,王勃卻不慎掉入了海中,他不是被溺死的,而是因為落水受驚而死。一代天才就此隕落,非常非常可惜。如果王勃能多活一些歲月,一定能給我們寫下更多美麗的文章。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王勃的人生就終結在了這次意外中。

回顧王勃這一生,他沒有做過大官,這種沉淪之感,讓他心中常常懷有一種鬱塞不平之氣,一種懷才不遇的感受。他的知己楊炯認為王勃是為文學而生的,說他是“君之生也,含章是託”。

王勃發起過文學復古運動,他反對那種沒有思想、沒有骨氣的宮廷文學。他提出文章要“氣凌雲漢,字挾風霜”。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文章要不同流俗,要有骨氣、有尊嚴。

在這種文學天才之外,王勃對人生、宇宙自然是有著赤誠的、熱愛的。我們可以學習王勃,無論這一生能過多少年,在活著的日子裡,都應該心胸高遠,永葆少年精神。

標籤:唐四傑 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