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電影指揮家深度解析

心理5.73K
電影指揮家深度解析

1926年紐約的一個音樂會晚場,正在演奏馬勒:G大調第四交響曲。年輕的帶位小姐、音樂指揮愛好者威莉在衛生間,用筷子模擬幻想著指揮這場音樂會。

這還不過癮,之後索性搬把椅子直接坐到中間過道前排,學習指揮家門格爾堡如何指揮,毫不在意整場觀眾的眼光。

這是荷蘭電影《指揮家》開頭部分,這部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編,取材於荷蘭裔美國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里科的傳奇人生,講述了首位獲邀到紐約愛樂及柏林愛樂樂團演出的女性指揮家追夢的故事。

這位女指揮家在男性指揮家的世界裡闖出一個席位,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洛杉磯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漢堡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要知道那可是美國女性才開始有選舉權的1930年呢。

影片由荷蘭名導瑪利亞彼得斯執導,細膩的描述了這位被譽為“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的一生,影片勇奪荷蘭電影節金電影獎。

勵志,女權,變性,愛情,收養及尋親,探討女性在家庭角色,戰爭等,都是影片的點睛之筆。專業人士傲慢與社會的偏見,灰姑娘一般地生活,一度被導演誤導到羅賓,但謎底揭曉那一刻還是非常不經意!

(1)勵志:貫穿影片始終的主線

生活在貧民區的威莉,愛好音樂,家中有臺父親撿來的鋼琴。為了提高自己的的專業技能,走上一條艱難的學習之路。

生活困頓,找工作不順,偶然的機會在一家小酒吧找到兼職彈鋼琴的工作,邊學習邊打工。

“身為女人,就應該相夫教子。”在現在聽來古板老土,卻在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社會被當成教條。

影片中在法蘭克的音樂派對晚餐上,威莉說出要想當指揮家的想法時,眾人驚訝、諷刺。

威莉回答道:“男人可以,女人為什麼不可以。”

自強不息、立志成為指揮家的她,在男性主導的音樂世界中,受盡冷嘲熱諷,但沒有因此卻步,義無反顧地飛往歐洲,準備赴柏林皇家音樂學院爭取機會。

她與漢堡愛樂樂團指揮卡爾·穆克的初次見面的對話非常令人震撼,“而為了音樂,我寧可放棄熱愛的生命。就算你不幫我,先生,我就是要成為指揮家。”卡爾·穆克被她的激情和抱負感動收她為徒。

她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幸運的是她也遇到音樂道路上的貴人,她應該得到我們的敬意。有的人奮鬥努力很久,依舊沒有找到應有的地位。

傳記電影的共通之處在於每個天才總有天賦異稟的氣場,這場尤其增添了性別角色的衝突和交響樂生態圈的不易。

我特別羨慕有追求的人,我跟很多人說,我總在質問自己活著的價值,喝茶看書愜意地活,在我看來沒做任何貢獻,理應沒有價值。必須承認,我活得恐慌活得沒安全感

(2) 愛情讓威莉更加成熟而堅強

威莉跟著自己的私人老師參加音樂派對,哪知道派對就在熟人加對頭、年青英俊而又單身的法蘭克家舉辦,偌大而豪華的家園相遇一番口舌交鋒。

身著一襲動人禮服的威莉從樓梯款款而下,驚豔出場,法蘭克張大嘴巴合不上了,一剎那心動了,愛上威莉。但法蘭克的母親從心裡瞧不起威莉。

不管從哪方面看,法蘭克都是個稱心的物件,家庭、才貌、個人素養配女主綽綽有餘,而威莉心裡也滿意法蘭克。

為了去追尋音樂的腳步,沒想到她心愛的男人卻希望她能為愛情婚姻留步……當愛情與夢想陷入兩難,面對現實的殘酷、命運的佈局,她內心掙扎、痛苦,思索著該何去何從

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放棄這份珍貴的感情。只可惜,事業感情雙豐收,畢竟不多。

這世上的一切美好都沒有性別。能夠成功的永遠都是一意孤行向前的人。

真正的女性力量,不僅是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權利,還是接納自己的性別,接納兩性的不同。如果婚姻是埋沒一生所求的墳墓,即使是摯愛也該說不。

作為追求夢想的勇敢者,威薪可確實贏得了尊敬,畢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妻子”,但是能實現自己想追求的指揮家之夢,卻只有她自己,這需要勇氣。

那麼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氣我們每個人是否都能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3) 親情友情助力,威莉對音樂領悟更深

威莉被劇院解僱了,回到貧困的家中,奉上自己微薄的打工薪水。媽媽讓她切洋蔥,女主被嗆得的滿眼淚水,同時心中的委屈讓她流淚。

媽媽冷言冷語,家中沒有地位的父親,對她只有無奈的關心。原來,威莉是被抱養的。她的東西被養母從家裡扔出來,鋼琴也被養母砸壞了。

大使館來信告知威莉親生母親己去世,威莉要到出生地荷蘭去一邊求學,一邊尋找親生母親曾經的蹤跡。

走進大教堂,來到母親的墓碑前獻花,卻意外地得知姨媽還在,家中的親人還在,母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沒有忘記她,沒有忘記這個遺失在外的孩子。

影片中最出眾的配角,一個夢想成為音樂家而不惜女扮男裝的人,一個贊助音樂的女人---羅賓。對於威莉,他(她)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去託舉。人生有這樣一位朋友足矣。

他把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寄託的威莉身上,他並不富裕,靠拉中提琴為生,但仍擠出錢來寄給威莉,雪中送炭,威莉的成功有他一份功勞。

在艾爾加《愛的禮讚》音樂聲中,時隔多年物是人非,相似的一幕發生如同昨天的記憶瞬間湧現,指揮家的影子如同蝴蝶般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曾經的情人法蘭克、和養父母的恩怨、最初的鋼琴老師、親密的同事羅賓……都領悟了,在大愛中生活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4)有些職業:對於女性要達到頂尖也許真的不可能

而最震撼的還是影片最後的字幕:2008年,權威的《留聲機》雜誌釋出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響樂團名單,這些樂團沒有一個用過女性首席指揮2017年,《留聲機》釋出了另一項排名,在全世界最偉大的50位指揮家中,也沒有一位是女性。

點明瞭音樂史上一個被忽略的群體。音樂沒有性別,也許男性指揮家更通達男性作曲家的心中所想。

某些領域就是一類固定人做合適,跟平等公平無關,也跟性別無關。

作曲家、指揮家是高大上的職業,是別人成就了自己,自己最後又去成就了別人。這樣的人都值得敬仰。作為指揮,既要熱情,要調動起整個樂團的情緒,又要高度的冷靜,譜要爛熟於心,關鍵的節點一定要把握住。

影片中出現的一連串交響曲的作曲家名字:

馬勒蘇沙葛利格比才

德佛札克史特拉文斯基德彪西蓋希文

舒伯特葛利格普羅科菲耶夫布魯克納艾爾加

音樂史上偉大的名字,儘管有些只有音樂專業人士熟悉。毫無例外,他們都是男性,最頂尖的作曲:這又是一個男性跳舞的世界。對於女性,要攀上頂峰也許真的很難。

結語:

我不太懂交響樂,平時聽得也不多。只知道卡拉揚,這位生前曾多次來中國指揮樂團的指揮家,現在也只能從他的紀錄片中可以看到他指揮時的風彩。

但是看到一個出生於1902年的荷蘭女性,能夠忍受“女人怎麼可能當上指揮家”的指指點點,能夠反抗男性老師的各種騷擾,能夠忍痛拒絕有錢男友的求婚(不願當家庭主婦),不管寒冬酷暑早出晚歸從頭學起,真是大寫的服氣。

安東尼婭是真心愛音樂,愛指揮,這種愛讓她願意付出一切的辛苦去學去試。許多沒有機會的“第一次”,若干繼續努力的“下一次”。即使最終功成名就,當年的她也始終無法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工作機會和社會地位。

沒辦法,路總是有人要走的,後面的人才會跟上。她不是灰姑娘,她只是一個努力的人。

一個人只有足夠優秀才能與所有人達成和解。

被歷史銘記不一定只有偉人,還有敢於向前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