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傳遞社會道德規範的幼兒文學

心理2.74W
傳遞社會道德規範的幼兒文學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6歲是兒童道德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形成的品德、個性、行為、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_正因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留下了經典訓示:“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二”何為培養得宜,如何培養得宜,我們的策略是:巧借文學作品,促進幼兒道德成長

一、幼兒的道德結構及其發展特點

幼兒的道德結構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方面。幼兒的道德發展過程,是幼兒個體學習社會規範,逐漸建構自已的行為準則的過程,其實質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將社會規範、道德準則逐漸內化的過程。由於幼兒年齡小,他們的道德認知和分辨能力尚不成熟,直觀、形象、具體的思維特點,使他們理解能力欠缺,同時,幼兒情緒情感的波動性大.所以,他們的行為常常隨著主觀情感的變化而變化,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

二、文學作品對幼兒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文學作品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一直備受重視。人們普遍強呼叫文學作品進行啟蒙教育,他們希望在用文學作品向兒童傳遞社會、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能培養孩子們美好的情感、心靈和健全的人格。誇美紐斯也說:“用寓言、動物故事和其他巧妙組織起來的小說,磨礪兒童們需要鍛鍊的天賦能力是大有幫助的兒童們非常喜歡這樣的小故事,而且也容易牢記於心……他們在使兒童聚精會神的同時,灌輸著曰後看來是極為有益的知識。”

國外有關研究表明,兒童在不同時期對文學作品的需求呈階段化特徵:2~4歲搖籃童話期——這時的幼兒充滿幻想,4~6歲傳說故事期——這時的幼兒正處在“第一反抗期”,以自我為中心,凡事都強調“我想……”“我認為……”“我必須……”希望得到成人絕對的尊重和信賴。無論是哪一時期的幼兒,他們對童話故事、童謠、優秀的民間故事、傳說故事很感興趣,如果成人讓他們多接觸童話、童謠、故事作品,孩子們會被其中的內容、情節、人物昕吸引,逐步學會辨別美醜、對錯、善惡,建立起良好的生活觀念和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據此,幼兒園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可與文學作品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淺顯、生動、有趣且富含諸多鮮明的善惡行為、道德認知的文學作品,給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二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宜的內容,尤其是那些情節連貫、易感知、便模仿,人物的善惡特徵明顯的內容?

三、巧用文學作品的策略

為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德育功能,我們在進行文學作品賞析的同時,巧妙挖掘作品潛在的德育價值,以“兒歌導行、故事怡情”策略助推幼兒成長。

1.兒歌導行

根據幼兒行為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培養目標中的規範和要求,我們發動全園師生選編和自編了四類十二種導行兒歌,具體包括:文明禮貌類、愛心感恩類、團結友愛類、行為習慣類(即進餐、如廁、洗手、午睡、穿衣、穿鞋、疊被、整理、學習)。每一類兒歌都對託、小、中、大不同年齡班幼兒給予層次性導引。以“文明禮貌類”兒歌為例。

託班《問候歌》:“小雞小雞——早早早,小鴨小鴨——好好好,小寶寶小寶寶——抱抱抱 ”此類簡短上口的兒歌,託班的寶寶們不僅願意學,還能用身體動作表演,他們甚至還能將禮貌延續到家裡,帶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邊說兒歌邊互相抱抱,感受親情。

小班《誇小手》:“見面握握手,走路拉拉手,再見揮揮手,誇誇禮貌手”小班幼兒通過朗讀這首兒歌,就能領會即便是小手都要做禮貌的事情。

中班《懂禮貌》:“入園叫聲早,老師客人笑,見到同伴點點頭,互相問個好。離園說再見,老師把我抱,親親我的小腦袋,誇我好寶寶。”此兒歌可以引導中班幼兒在來園、離園環節怎樣對老師、同伴、客人講禮貌。

大班《禮貌歌》:“見面了——你好,分手了——再見。求助他人——請您,受人相助——謝謝。接待客人——請坐,送別客人——慢走。無力助人——抱歉,做了錯事——見諒。打擾別人——對不起,聽到歉意——沒關係,得到感謝——別客氣!”大班的這首兒歌對各種禮貌用語進行了正確引導。

同樣的目標,不同的要求,幼兒主體、自主創作、內容上口、易學易記,這樣的兒歌更適合孩子,更利於導行。通過一段時間的誦讀、內化、對照、使用,久而久之,孩子們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