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蘇軾中秋博餅詩

心理2.61W
蘇軾中秋博餅詩

月餅

北宋.蘇軾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詩的開篇“小餅如嚼月”,已然是十分有趣了。月餅是圓的,抬頭看月亮也是圓的,吃著這手上的餅兒想著心中月圓人不圓,心中自是無比惆悵。一口咬下去,月餅缺了角便不成圓,就像將心中十五的月亮也咬上了一口,哪怕是中秋也團圓不了了。這開篇的5個字,言簡義豐,令人眼前一亮,不可謂不高明。

第二句“中有酥和飴”,酥指的是酥油,飴指的是糖,這說明北宋的月餅中就已經是有包了餡的。酥油產於夏秋兩季,味道甘甜,一般為金黃而古代的糖一般指的是麥芽糖,也是又甜又粘牙。古人之所以會以這兩樣東西入餡,除了二者是容易得到的美味,估計也是取其甜蜜美滿之意。

三、四兩句詩人默默地品著這甜甜的月餅,卻越想越傷感,一片相思之下淚水沾溼了手巾。這裡的“相思”並不一定只男女之思,它的涵義更廣,包涵中秋夜所有的思念,對家人、對兄弟、對朋友、對愛人。

關於中秋的人不圓,其實蘇軾應該是想得通的,當年他在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用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安慰了世人近千年。但僅是望月他或許還能勸慰自己,而吃著這包著甜蜜餡的月餅,他卻崩不住了,種種思念都似藏進了這小小的月餅中,令他淚溼沾巾。

縱觀全詩,寫得是通熟易懂、明如白話,無一生僻字,卻品盡了世間的聚散。開篇的嚼月其實已是不團圓,而默默地品著月餅,感受著身處異鄉的孤獨,又何嘗不是人生百味的一種呢。既是人生的不得已,不如就像東坡一樣,哪怕一個人也要吃上一塊月餅,品著它的餡。思念了,就哭出來,畢竟有人可想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不是嗎張九齡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散落在天涯卻能仍能共賞同一輪月,是幸事!

標籤:博餅 蘇軾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