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七國之亂之後是八國

心理1.84W
七國之亂之後是八國

七國之亂的七國分別是:吳國、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漢是七國之亂,西晉是八王之亂

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

七王的血統關係如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恆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採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王國勢力強大的局面,是漢高祖劉邦時形成的。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五年(前202)劉邦稱帝后,共有異姓王七人(見異姓諸侯王)。他陸續消滅了除去長沙王吳芮以外的六人。他認為秦祚短促是由於秦不分封子弟的緣故,所以在異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王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幹弱枝強的問題這時並不突出。

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於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有些國王甚至被摧殘致死。齊王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雖有猜疑,但卻難於處置。齊王肥獻城陽郡地與呂后之女魯元公主,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才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王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閭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將閭繼承帝位。劉將閭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將閭相約連和,待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認為代王恆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於是協議,舍齊王將閭而立代王恆為帝,即漢文帝。

七國之亂以後是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的領導是漢景帝。漢景帝是一個比較強硬,比較強勢,比較聰明,甚至有一些冷血的領導。

說他強硬,是絕不向藩王低頭,雖然藩王的勢力很強大,但依然堅決削藩,根本不考慮談判的問題。說他強勢,是整個朝廷被他牢牢地掌控著,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大臣無法左右朝政。

八王之亂”時候的領導可就不一樣了。“八王之亂”最先之所以爆發,表面是因為賈南風禍亂朝廷,藩王們不滿。實際上是因為藩王們看見皇帝是一個白痴,好欺負,想取而代之。

平定“八王之亂”的領導,本來該是皇帝司馬衷。但司馬衷是個白痴,根本就沒有領導的能力。而實際的領導賈南風又無法獲得朝廷及地方上的支援。

標籤:之亂 七國 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