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杭州桑蠶養殖歷史

心理2.25W
杭州桑蠶養殖歷史

莫干山文獻中如是詠蠶桑

蠶桑業,在江南經濟中的作用無須贅言,武康多山區,並不是養蠶的最佳理想地,卻能因地制宜,廣植桑樹,養起山蠶。武康舊志載,“邑西南饒竹木,東北富蠶桑”,“所事山蠶,藹有豳俗之遺”。

明初重臣夏原吉《過武康》詩云,“湖州武康縣,僻在群山中……蠶時戶戶箔”,箔是養蠶的器具,蓋實錄。自明洪武時期至嘉靖時期,武康縣的種桑面積呈現不斷增加態勢。明嘉靖《武康縣誌》序作者陳琳認為武康是“浙西巨邑,絲纊之屬,衣被海內”。明萬曆間武康知縣王懋中客觀指出“武康介山中,蠶桑之利不當(德)清之一”,為此這位知縣身體力行倡導栽桑,且書立桑果園碑。至清嘉慶初,武康知縣龔浚在老城隍廟西片桑果園舊址建立了武康縣先蠶祠,祀嫘祖。

具體到莫干山地區。清初著名劇作家洪昇遊至今莫干山鎮東沈村,作《小桃源》詩云:“桑野朝如市,蠶家晝不喧。”清邑人蔡思銓《東沈村即事》詩亦云:“鴨綠浮新漲,鵝黃茁女桑。”東沈村中栽的是一種樹小而條長的桑樹。今莫干山鎮勞嶺村石頤寺自然村猶有人家栽桑,清乾隆《武康縣誌》載,“(石頤山)山腹兩崖大石錯互,函若脣齒,其中廓然,以容黃土山桑,煙火數家”。

太平天國時期江南蠶桑業遭受重創。吳昌碩《辛巳紀事》詩,“蕭條三月罷蠶桑”,“不獨驚烽見武康”。然就武康縣而言,“蠶桑尤大利所歸”,經歷太平天國之亂後,從業者眾。“詩農”張庭學從莫干山前站三橋埠至武康縣城,作《遊三橋埠即之武康》詩,沿途所見仍是“桑麻綠映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