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鴻門宴出自哪裡

心理2.37W
鴻門宴出自哪裡

《鴻門宴》出自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一書的《項羽本紀》篇。

《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一般以為,鴻門宴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實際上,就現存文獻資料看,鴻門宴最早的文字記載應當是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

《楚漢春秋》逸於南宋,清人所輯逸文中與鴻門宴直接相關的主要有三條:(一)沛公西入武關,居於灞上。遣將軍閉函谷關,無內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薪一束,欲燒關門,關門乃開。(出自《藝文類聚》卷6)(二)項王在鴻門,亞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沖天,五采色相繆,或似龍,或似雲,非人臣之氣,可誅之。”高祖會項羽,范增目羽,羽不應。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於此,羽壯之。(出自《水經注·渭水注》,《太平御覽》也有相關節錄)(三)沛公脫身鴻門,從間道至軍。張良、韓信乃謁項王軍門曰:“沛公使臣奉白璧一雙,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隻,獻大將軍足下。”亞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出自《太平御覽》卷352)

從情節上說,上述材料包括沛公入據咸陽、駐軍灞上,項羽駐軍鴻門,鴻門宴前亞父進諫,宴會上又想殺掉沛公,宴會後擊碎玉斗等情節從人物上說,有項羽、沛公、范增、樊噲、張良等。可以說,這些材料包括了鴻門宴的主要人物和大部分情節。

三條逸文中的人物性格也都有一定特色。亞父,首先是霸氣十足。“沛公欲反耶”一句,既是疑問,又是反問,充滿指責和蔑視,儼然是天下王者的口氣,彰顯出十足的霸氣!在亞父看來,你劉季仗著運氣好,僥倖先進入關中也就罷了,竟想關閉函谷關,獨佔關中一頂造反的大帽直接就給沛公扣上了,並當即欲燒關門,沛公只好開關。其次是頭腦清醒,殺沛公的態度堅決。范增在事業頂峰時,還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對天下形勢認識得清楚,預見得精準,是很了不起的。“可誅之”一句表現出其態度的堅決。再次,碎玉斗表現出極大的心理失落。他完全不顧禮節,先將玉斗“置地”,再“戟撞破之”:劉邦逃走了,只留下一塊玉,因此扔在地上還不解恨,硬生生地用戟把玉斗毀掉!亞父的性格特徵通過這些動作,立現於紙上。亞父是一個料事精準,一心為項羽著想的人。

項羽是善鬥力、不善鬥心的。在上述逸文中,項羽的形象無處不在。如第一條亞父看到關門緊閉而怒曰:“沛公欲反耶”映襯出項羽此時威風八面,以天下主宰者身份自居的心理“關門乃開”,也從側面反映出他的威懾力。最直接反映項羽性格的是第三條中“范增目羽,羽不應。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於此,羽壯之”。兩句話寫出了項羽的兩種面貌。前一句不響應亞父是一種面貌,後一句欣賞樊噲是另一種面貌。兩者結合起來,正好表現了此時項羽似乎有點手足無措的心理。項羽寧願鬥力而不鬥心,鴻門宴是最激烈的鬥心場合,因此,儘管鴻門宴是他一生最關鍵的時刻,但項羽似乎是局外人,完全無所作為。項羽是眼下就要見結果的人鴻門宴上欣賞起強闖宴會、想和他拼命的樊噲,也是情理自然。

在項羽的巔峰時期,樊噲敢單刀闖鴻門宴、虎口奪食,既反映了他的忠心,也反映出他的無畏,充滿精神氣。樊噲可謂“壯”!他是沛公集團中唯一一個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下,進行反抗,敢於發聲的人。他化解了沛公在宴會上的不利局面,為沛公脫身創造了機會。樊噲是整個鴻門宴上最光彩動人的人物形象。

上述逸文每條都和沛公直接相關。閉關,反映出他想獨佔關中的貪婪開關,表現出他對項羽的害怕宴會中途及時脫身及周詳安排,表現出他臨危不亂的果敢和機智。

“鴻門宴”是《史記》裡的名篇,也當是陸賈著力書寫的篇章。對上面三條逸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看出陸賈寫人敘事的能力和水準。這是他善於分析事理、把握關鍵、長於表達的稟賦在敘事寫作上的表現。

首先,陸賈把握住了鴻門宴的基本框架,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沛公派兵守函谷關想阻擋項羽,暴露了野心,因而惹下禍端,就勢必要解釋一番。亞父看穿他的心思,想借宴會之機除掉後患。宴會上沛公命懸一線,幸虧樊噲解圍,最後機智脫身。《項羽本紀》鴻門宴的基本框架,在逸文中已基本具備。可以肯定,《楚漢春秋》對鴻門宴的書寫應該比逸文更加詳細、全面。不僅如此,整個宴會的情節安排,前後呼應,頗具理致,頗見匠心。亞父碎玉的動作既是對項羽的無聊表現、自毀前程的極大遺憾和失望,也是鴻門宴最理想的結尾:一塊拱手奉上的美玉,最後被生生毀掉,似乎是項羽前程的預兆。宴會在碎玉聲中結束,餘味無窮。司馬遷以此為基礎,又結合其他資料,寫成了《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另外,逸文敘事寫人,言簡意賅,富有言外之致,得《左傳》之神。如“沛公西入武關,居於灞上”,從武關進入咸陽,從咸陽移駐灞上,中間一概省略,但言外之意豐富(不居城中,而居灞上,正是沛公不同凡響之處,也是亞父最忌憚之處)。“遣將軍閉函谷關,無內項王”,言外之意也非常豐富(關中是天下的中心,佔據咸陽就掌握了天下,而項羽是最大的威脅)。鴻門宴的高潮只兩句話(范增目羽,羽不應。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於此,羽壯之),鴻門宴的結尾也只一句(亞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但都餘味無窮。

不過,這幾條逸文對歷史人物的稱呼似乎比較隨意。比如對劉邦,有稱“沛公”的,有稱“高祖”的。對項羽的稱呼尤其亂,有稱“項羽”的,有稱“項王”的,有稱“大王”的,特別是第兩條逸文,在一個段落中,開始稱“項王”,繼而又稱“項羽”,接著下一句又稱“羽”。樑玉繩《史記志疑·項羽本紀》“足以當項王乎”句下雲:“案:羽時亦未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三十八,似失史體。”按,除“君王”外,其他幾種稱呼在《楚漢春秋》逸文中也是如此。稱呼較亂,也是《史記》較普遍的現象,不少學者以為是司馬遷對原素材刪除未盡造成的。

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巨集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

《史記項羽本紀》的譯文

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樑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

標籤: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