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玉石染色起源於何時

心理1.1W
玉石染色起源於何時

新石器時代晚期

染色的習俗自古就有,大概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古玉文明開始,伴隨着制玉的同時,染色技術就同時生成了。

古籍《山海經》中記錄的礦藏資源中,玉爲第一,定然是逢玉必記的。《五藏山經》五卷南、西、北、東、中共記錄大小山川約446座,其中特別記錄202座山出產玉,記載還細化到山之陽出玉還是山之陰出玉,所出爲白玉、水玉、碧玉等玉料的品種(參見《山海探幽(2)》)。古人還特別注重玉的成色,就是類玉的石頭、普通玉還是美玉,美玉往往被稱爲“瑾、瑜之玉”、大美者被冠之爲“㻬琈之玉”等等。

玉石染色起源於何時

中國古代玉器上顏色的成因,可以分爲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種情況。

中國古代的“玉”,是指“石之美者”,包括的材質種類很多,每一種材質都有多種天然形成的的顏色,即自然呈色,如和田玉就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等玉色品種古玉在長期瘞埋於地下的過程中,會受到水土中的酸、鹼性物質及地熱、地壓、潮溼等地理環境的作用,與之相鄰接的鐵、銅及水土中的各種呈色礦物元素也會逐漸滲入到玉質中,從而使玉器的色澤產生各種變化,呈現出白、褐、紅、綠等各種深淺不同、變幻莫測的次生顏色,這些次生顏色就是玉器的自然沁色,是出土古玉的重要特徵。

此外,玉器的顏色還可以透過物理、化學的人爲方法發生改變,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次生顏色可以稱作人工染色。人工染色的主要目的是用來假冒古玉的自然沁色(也有少部分是爲了模仿仔玉皮殼的顏色),這是製作僞古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筆者曾經對中國古代僞古玉產生的時間問題做過研究,認爲:在宋代,伴隨着仿古玉和玉器市場的出現,僞古玉也應運而生了,南宋文人周密的筆記《志雅堂雜抄》和元代人脫脫所撰《宋史》中,都記載了宋人對玉器進行辨僞的情況,不但證明宋代已經出現了僞古玉,而且說明當時人已經具有了辨僞的意識和行爲。

由於宋人受金石學以鐘錶鼎彝器和石碑刻文爲主要研究對象的影響,在鑑賞玉器時偏重於款識的內容、字型及雕工,因此僞古玉製作者也投其所好,在銘文上花大氣力。關於宋代的僞古玉是否已經使用人工染色技術來製作假沁色,目前還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但一些後世的文獻和染色的玉器實例可做爲研究的參考資料。

目前在宋元時期的文獻中還未發現有關人工染色技術的記載,關於宋代玉器上人工染色的情況,只是在清嘉道時期的玉器鑑賞家陳性《玉紀》一書“辨僞”一節中,有如下記載:“更有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贗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時人謂之得古法,賞鑑家偶失於辨,或因之獲重價焉。此等今世頗少識家,呼爲老提油者是也。”陳性爲清代人,所記宋代用虹光草汁染色製作老提油僞古玉的事情,可能是聽別人的傳說,不是十分可靠,但也非常值得重視。

關於宋代的人工染色,除了陳性的“老提油”之說,民國時期還有“宋仿蘇燒”之說。目前被認爲屬於“老提油”或“宋仿蘇燒”的玉器具有如下特點:玉質均是上好的和田玉,造型、紋飾多仿戰國和漢代,尤以韘形佩和帶鉤爲多,做工細緻精湛,磨得非常圓潤,通體或局部呈現或深或淺的琥珀色沁,沁色看起來很自然、很“老”,給人總的感覺是很好的古玉,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被當作三代、唐宋時期的真品玉器來看待

以我們現在的認識能力來看,這類玉器爲“僞古玉”,上面的沁色爲人工染色,應該是沒有疑問的而其製作的年代,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我認爲它們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宋代,即“老提油”或“宋仿蘇燒”二是清代,即乾隆《玉杯記》所說的“琥珀燙”。

臺北故宮博物院鄧淑蘋女士在讀過筆者關於宋代僞古玉的觀點後,於2010年3月15日給筆者發來的電子郵件中說:“我目前的想法是,可能許多以前的玉器到明晚期纔再被染色,包括故宮的黃玉鴨以及荷葉筆洗(荷葉杯)。因爲明晚期的收藏風氣讓賣玉器的將商品加以染色,所以我院藏玉幾乎從史前到明代,多被加染,只是染劑與染技還分許多種,高下有別。”

筆者認爲,前代的玉器在僞古玉生產的高峯時期——明代晚期被染色,可能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但還不能因此而排除宋代玉器上已經使用人工染色技術的可能性。

在某些出土的元代玉器上,表面的沁色不是十分自然,具有人工染色的特徵。如上海市松江區西林塔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玉雙螭紋圓角方環,浮雕螭紋的身上有深淺不一的醬色斑塊,看起來死板生硬,而且裂紋處的顏色較深並沿裂紋滲入,而下面方環部分的玉質則十分乾淨,不似自然形成的沁色同時出土的灰白玉螭紋劍璏玉質如新,局部的褐色鐵沁看起來外浮,不自然。

傳世的金元時期春水秋山題材玉器上,也可以經常見到人工染色形成俏色玉雕的情況。如果元代已經較多地在玉器上使用了人工染色技術,那麼陳性所說的宋代染玉的事也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也就是說,宋代已經出現在玉器上進行人工染色的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