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一日三餐是誰定的

心理2.87W
一日三餐是誰定的

一日三餐其實是現代人的吃法。遠在秦朝由於糧食的短缺,人們只能是一天兩頓。後來到漢朝,社會經濟發達了,興盛了。種的糧食也多了,人們就逐漸改成一日三餐了。就這樣一直沿襲到現在。其實,我認為不用太拘泥於三餐還是兩餐,適可而止就可以了。

秦漢以前,一日兩餐時,當時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餮而始”。 其意思是説,人們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那麼,由“一日兩餐”而逐漸演變為“一日三餐”,究竟始於何時呢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聽説劉邦欲王關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當劉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了。 所以,使劉邦率領的大軍,氣勢倍增,攻取了天險“關”。 至今,一年四季,我國不論南方北方,人們比較普遍習慣於一日三餐了。可以説,多年來逐漸形成的

現代人都習慣於一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説,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説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牀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着一日時間的流逝。

所以,一日三餐是根據生活需要經過長期演變而來,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

標籤: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