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时尚馆

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

苏轼六国论语言风格

心理2.43W
苏轼六国论语言风格

苏轼《六国论》语言风格:

为了论证的需要,文中有时直书径言有时设问辩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加之论证中笔端颇带感情,而且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增强了文章的感人力量。

围绕总论点所举的两个论据,前者是直抒己见,后者则用假设问答。这样写,在形式上不感呆板平滞,在内容上又切合情理——因为六国中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齐、燕、赵并未赂秦,所以作者用设问的形式(“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接着予以答辩,就无懈可击了。

遣词造句相当精彩,排比、对偶、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相得益彰。两个“百倍”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接着以“今日”、“明日”相连续,极言割地之频以“五城”、“十城”极言割地越来越多以“一夕”二字,夸张苟安时间之短。前后对照,写出了赂秦者的困境。“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生动地说明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真理。“如弃草芥”和“犹抱薪救火”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前句表现了“举以与人”的轻率态度后句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这些用语近乎夸张,却令人不感失真相反,倒觉得入情入理。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赂秦者大为失策!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六国论》在语言方面,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