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三公,九卿八座分別是什麼

心理2.24W
三公,九卿八座分別是什麼

一、三公九卿

1、三公

三公是封建王朝內最受尊重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最早起源於周朝,代指司馬、司徒與司空這三個官職,這三個官職分別管理著軍事、政務與經史文學,操控整個王朝的發展和歷史,所以被尊稱為三公。

秦朝一統天下後,並沒有延續周朝的三公制度,轉而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職位,用來管理朝中的大小事務。西漢王朝建立初期,也曾一度沿襲秦朝的官僚制度,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為了削弱宰相在朝中的統治地位,才開始逐漸對原有制度進行改革。

漢昭帝子承父業,在漢武帝的改革基礎上,創立了大司馬大將軍這一職位,作為軍事領域的最高指揮,並給予了他們可以越級直面皇上的最高權力,地位直逼丞相,後來在整個西漢時期,大司馬一職一度成為權臣們的地位標配,宗族世家的爭奪目標。

不久後,隨著丞相的權利被進一步削弱,大司空新職取代了原本御史大夫的地位,由此,大司馬、丞相、大司空組成的新的三公體系正式形成,三大職位之間互相制衡,互相牽制,讓朝廷局勢趨於穩定。然而隨著西漢晚期皇室言輕勢微,外戚掌權,三公地位遠超皇室,整個朝堂動盪不安,甚至出現了謀朝篡位的現象。

劉秀深以為戒,建立東漢之後,雖然保留三公制度,卻架空了他們的權利,讓這三大官職成為只有空名,並無實權的閒職,而原本的主要權利交給了新創造的尚書檯,由此,三公權臣時代正式結束

2、九卿

關於九卿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夏朝的政治體系中,但具體的官員職位還是在周朝才有了詳細的記載,最早的九卿分別是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每個朝代的九卿職位都是不同的,負責的工作也是不同的,主要還是看掌權者的需求。

秦朝時期對於九卿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記載,西漢初期也只是把九卿當作一種官員們的統稱,代指眾卿或者是列卿,直到漢武帝時期,九卿才有了具體的官員代指,當時漢武帝極度推崇儒家,所以在官員管理上也向儒家思想靠攏,將俸祿為兩千石的官員統一稱為九卿。

這樣的現狀一直維持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他為了展現自己對於政治權利的掌握,將九卿重新進行正式劃分,創造了九個新的官員職務,分別是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

雖然這些職位名稱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但劉秀建立東漢之後也沿襲了設立九卿的官僚體系,只不過官員名稱改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後來的許多朝代也採用九卿的官僚制度,只是將名稱與職能變換了一下。

可惜,九卿官僚體系也與三公體系一樣,並未在朝堂中長青不敗,到了隋唐時期,也變成了有名無權的虛職,只能處理一些喪葬嫁娶的事情,與權力政務徹底剝離開來。三公與九卿兩種官僚體系被淘汰之後,三省六部這種全新的官僚體系登上了“歷史舞臺”。

標籤:八座 三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