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元史大家

心理1.08W
元史大家

翁獨健翁獨健(1906—1986),原名翁賢華,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縣人,著名史學家、教育家。1928年入北平燕京大學歷史系學習。1935年赴美留學。193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入巴黎大學深造。1939年回國後,先後擔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

1、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關漢卿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緻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2、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巨集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淨沙·秋》等。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4、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蹟不詳。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傑出代表。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臺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後,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並論!

回楊訥(1935年—2019年),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長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元史研究,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等。

2019年1月6日11點16分在京逝世,享年84歲。

標籤: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