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王陽明所處朝代的政治背景

心理6.93K
王陽明所處朝代的政治背景

王陽明所處的明代中葉,社會處在動盪之中。統治階級面臨著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的道德危機。他說:“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1意思是明朝亂“亂”在“文盛實衰”人們只求“知”而不顧行。所以必須提出“知行合一”來醫治文盛實衰、知行脫節,只知不行的時弊。

科舉作為選拔經邦治國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識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學,治學偏重格物致知。在科學尚未昌明的時代,這種求知的功夫實際上就是隻會讀書記誦、章句訓詁,而不注重實事實功,造成空疏謬妄、支離牽滯的極端腐朽的社會風氣。思想上佔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的種種弊端,這時都明顯地暴露出來,失去了對人的說服力。

步入中葉的明王朝,社會矛盾尤為突出,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土地兼併非常嚴重,賦稅和地租的加重使得民不聊生。明朝為了維持統治秩序,便加大統治力度,對人民進行專橫殘暴的壓迫。處於這種環境下的人民為反抗明王朝的壓迫多次發動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此同時,明王朝內部皇室與藩王、宦官與官僚之間的鬥爭也愈演愈烈。這不僅威脅著當時的統治,也猛烈地衝擊著道德倫理綱常。

王陽明感嘆當時社會道德淪喪的情況,他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然又是人己見,莫肯相下求正。”為了挽救明朝的危機,王陽明帶兵平定藩王的叛亂,鎮壓農民起義以及反明武裝。但是他從各種經歷中深刻體會到,要救深陷危機的明王朝,單靠鎮壓是不行的。要消除人民的反抗,還是需要通過教育,剷除人們內心的叛逆與不守本分的心理,而教育要比鎮壓更為艱難,正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了一個破心中賊的辦法。那就是從思想上消除人們對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識,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