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巴彥淖爾市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心理7.91K
巴彥淖爾市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巴彥淖爾原始社會時期

早在原始社會,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以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使用的石器多為刮削器,過著以狩獵為主的生活。

巴彥淖爾商周至漢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獫狁等民族遊牧於此。

戰國時,趙國雲中郡管轄達到陰山南,林胡、樓煩等民族遊牧於陰山北。

秦時,秦九原郡範圍達到陰山南,匈奴民族活動在陰山以北地區。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設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領縣十(朔方、廣牧、沃野、臨河、臨戎、三封、窳渾、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臨河縣、沃野縣在今臨河區境內,臨戎、三封、窳渾縣在今磴口縣境內。

漢武帝下詔募民屯邊,始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耕種的農業。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戶34338戶,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領縣十六(九原、臨戎、河陰、曼柏、武都、南輿、固陽、西安陽、河目、宜樑、成宜、廣牧),其中河目、西安陽、宜樑、成宜等縣在今烏拉特前旗境內廣牧縣在今五原縣境內。

東漢初匈奴南單于分部眾屯此,東漢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廢。

東漢末至十六國,南匈奴等民族遊牧於此。北魏,懷朔、沃野二鎮在境內有建制。唐,初屬豐州轄境,後為中、西受降城境域。

巴彥淖爾宋金時期至清

宋、遼、金、夏,巴彥淖爾地區東境迭次屬遼、金國,西境為西夏國屬地。

元,陰山南屬大同路雲內州,陰山北屬德寧路,統歸中書省直轄。今磴口縣則屬甘肅行省寧夏路。

明初分屬山西東勝衛和陝西寧夏衛轄境,未幾,皆入於北元(後曾多次易手)。

清,後套地區屬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右翼後旗地。順治五年(1648年)設定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今烏加河以北以東)。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設五原廳。

巴彥淖爾1912年~1949年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五原廳改縣。

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

民國14年(1925年)設定臨河、大佘太設治局。

1927年設定磴口縣。

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設為綏遠省,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大佘太設治局(1931年7月更名安北設治局)、臨河設治局(1929年10月臨河改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

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和陝壩市鎮籌備處。時境內設有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和陝壩鎮籌備處。

巴彥淖爾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

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轄五原、臨河、安北、狼山、米倉(1953年9月撤,改設杭錦後旗)、晏江縣(1953年10月撤,改設為達拉特後旗)及陝壩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時屬烏蘭察布盟。

1952年10月,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併,改設為烏拉特中後聯合旗。

1954年綏遠省撤銷,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改設為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行政區。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設在陝壩鎮,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1958年4月撤,劃入烏拉特前旗)、狼山縣(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達拉特後旗(1958年4月撤,劃入五原縣)、杭錦後旗、陝壩鎮(縣級,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

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

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併,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遷至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轄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設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1960年7月~1963年12月間隸屬於包頭市)、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1960年7月~1964年7月間為巴彥高勒市)、烏達市(1961年7月設)。

1969年7月,將阿拉善左旗劃出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出歸甘肅省。

1970年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由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遷臨河,10月設定潮格旗,時巴彥淖爾盟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烏達市(1975年8月劃出)。

1982年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分別更名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

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駐臨河區,巴彥淖爾市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磴口縣和臨河區。

2004年國家批准改原巴彥淖爾盟為巴彥淖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