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做好事圖回報孔子典故

心理3W
做好事圖回報孔子典故

典故出自《了凡四訓》。講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又叫端木賜,是個大富豪、外交家,受孔子的薰陶,很講究“仁”,他在國外贖回大量的魯國人,帶他們回國,成為自由民,還高風亮節,不去魯國領報酬。面對這種善舉,孔子卻持否定態度,批評子路說:阿賜同學,你這樣做自以為品德高尚,其實是個大失誤。什麼原因呢因為你贖回百姓不取報酬,和你的高風亮節、大公無私一對比,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去魯國取酬金了。

如此一來,有心行善的人沒法行善,叫他們自己墊錢也不太可能,因為大家都不像子貢你那樣是個大富豪,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在不取酬金的同時,也不去贖回魯國人了,這可害苦了那些在外為奴的魯國人,沒人去拯救他們了。其實,領取酬金並不損壞個人的品德,反而不取酬金還會妨礙別人行善,吃虧的是淪為奴隸的人,“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貢恍然大悟,於是堂而皇之去取報酬,其他人看子貢都這樣做,也光明正大地去取報酬,贖奴的行動得以順利地開展了下去。

後來,子貢救了一個溺水的人,其人以一頭牛相酬謝,子貢歡歡喜喜地接受了。孔子說:這樣一來,魯國以後就會出現很多勇於搭救落水者的人,因為善行有物質上的回報。

孔子對於公益事業的觀點就是,不要以個人行為和品德去破壞其規則,個別的高尚行為固然值得肯定,但可能會破壞規則,讓其他人不敢做出同樣的行為,反而不利於慈善公益的風氣。什麼都按規矩辦,在行善上也沒有例外,孔子是從整體效果上來看待公益事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