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張良獻計,是什麼計

心理2.98W
張良獻計 是什麼計

張良一生為劉邦提供了無數計謀,具備戰略性高度的,有以下四項:

第一,妙計進關中。公元前207年6月,進軍關中途中,面對退守宛城的南陽郡守,心急的劉邦一度計劃繞道而行張良則及時點出了這種“跳城”思路的危害性,避免隊伍掉入被前後夾擊的危險。抵達崤關後,面臨扼守險要地形的秦軍,張良攻心為上,首先利誘秦將其後卻趁對方鬆懈之際、繞道後方,大破敵軍,用最高效的方式,徹底擊碎了關中的抵抗意志

第二,鴻門宴上力挽狂瀾。面對起初鐵了心要除掉劉邦的范增,張良利用自己與項伯的交情,幫助劉邦在項羽面前爭取到了更正面的印象鴻門宴上,當范增、項莊咄咄逼人、形勢騎虎難下時,張良及時召進看似魯莽、卻吻合項羽脾性的樊噲,巧妙化解了危機,幫助劉邦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大難關。

第三,仗義施才,為劉邦爭取漢中地。項羽分封諸侯時,原本只是分給劉邦巴、蜀兩地。若這一格局定型,那麼劉邦的政治形象只能變成一個偏遠地區的蠻夷之君,畢竟這兩大地區那時還處於華夏文明圈的邊緣地帶。張良則把劉邦送給自己金銀全部送給項伯,替劉邦在項氏身前爭取扭轉局面的機會。其後,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加大投資,成功讓項羽把漢中地區一同封給了自己,為將來殺出西南奠定了實力、地利、輿論基礎。

其四,撥亂反正,扭轉了劉邦的錯誤戰略選擇。公元前204年,彭城之敗後的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形勢危急。面對儒生酈食其提出的復立六國之後、分散項羽力量的主意,劉邦病急亂投醫、欣然同意,甚至連印章都刻好。關鍵時刻,張良趕到,他列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以不容辯駁的邏輯,指出酈食其思路只對六國貴族後裔有利,對出身草根的劉邦而言反而是放大弱點、自毀長城,讓回過神來的劉邦驚出一身冷汗:“豎儒幾敗而公事!

張良獻計,是什麼計

並無固定的典故

張良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經常出謀劃策。

擊敗秦兵入咸陽,設計為劉邦逃過項羽鴻門宴,勸劉邦燒絕所過棧道,表示沒有同項羽爭奪中原之意,勸劉邦封韓信,使諸侯會戰垓下,最後打敗楚軍,劉邦欲廢太子,立愛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后也是用張良計使劉邦改變主意,得以保全太子。

所以張良的計策成了出奇制勝的代名詞,所以把好的點子,計策都稱為張良計

而過牆梯可能是後人為了說明自己更高明,拿張良計與其比較,顯得自己更勝一籌吧~

秦朝時,韓國有個貴族名叫姬良。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為了逃避通緝,便改了姓「張」。他就是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以足智多謀著名的張良。

漢留侯張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漢九年級傑之一。

張良其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五代在韓為相。秦國滅韓後,張良散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傳說張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呂尚所著的《太公兵法》,從而助劉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認為《太公兵法》就是《六韜》,也有人認為這兩個不太一樣,一切分歧都源於無證可查——古書都已經找不到了。而《史記》上則說是黃石公給張良授書,即所謂「一橋三敬履」、「孺子可教」的故事。

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漢六年正月,封為留侯。死後諡為文成侯。《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記錄他的生平。

現在的人為讚歎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0

張良獻計,是什麼計

張良獻妙計是指張良向劉邦提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計。漢元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巨集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標籤:獻計 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