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古代大學仕什麼

心理2.91W
古代大學仕什麼

在我國古代,“大學”一般寫作“太學”,又稱上庠、東序、右學、東膠,是官辦的教育王公貴族子弟的地方。它是古代的高等教育的機構。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採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古代的大學仕是輔助皇帝的高階祕書官。

又稱內閣大學仕(明及以後),殿閣大學仕等,也有協辦大學仕。

具體介紹: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仕或首輔大學仕。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妧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仕之職。

大學仕的起源:大學仕的地位是唐中宗皇帝首創的。但歷史上的官職,又相當地歸於趙文,因為宰相就是宰相。宋代往往是一個大學作為職位。

“大學士”是明清時期的官名,比“學士”的官階要高許多。大學士, 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為了加強皇帝的集權,朱元璋廢除了自秦始皇以來二千多年來的丞相制度。在中央,廢除中書省,親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在地方各省設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督指揮使司,實行民政、司法、軍事的三權分立,直接由皇帝統領。由於皇帝每天要批覆兩百多份奏章,批閱四百多份檔案,工作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幫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祕書之職。

明成祖朱棣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預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

仁宗朱高熾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即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

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東閣大學士張居正就是這一時期的首輔大學士,執掌大權長達十年之久。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最初明朝大學士共有“四殿”、“兩閣”。四殿者,即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即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清朝的“四殿”、“兩閣”與明朝的名稱稍有不同,即“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

由此可知,“大學士”是專有名詞,是一種官名的稱呼

標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