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天道觀的由來

心理9.68K
天道觀的由來

即關於世界本原的根本觀點。因其圍繞著對天以及天人關係的不同理解而展開論辯,故稱天道觀。先秦各派哲學都依自己的天道觀立論。

商統治者將天人格化,視為至上神,稱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獵、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結果行事,表現出唯心主義世界觀。《尚書•洪範》記載殷代賢人的言論,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觀念,同時認為五行為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成分。約產生於殷周之際的《易經》將早期八卦觀念系統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八種基本的自然現象說明宇宙的生成及萬物間的聯絡和變易,在神祕的形式下包含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西周滅殷後提出“天命”觀念,主張敬德保民以順應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人為的作用。周太史伯陽父以陰陽之氣的執行說明地震現象鄭國政治家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這都表明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時少言天道,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戰國初墨子反對天命,但主張天志。老子明確否認天是最高主宰,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儘管學術界對老子“道”和“無”的含義至今仍有爭論,但老子的觀點畢竟將中國哲學對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以後孟子和莊子分別繼承發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傳》主張太極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命題《管子》以“精氣說”強調天的物質性荀子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韓非繼承了老子、荀子的思想,對老子的道進行了改造。

上述觀點使先秦的唯物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天道觀相聯絡,先秦哲學還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孔子提出“兩端”、“過猶不及”的觀點,反對片面性。老子主張“反者道之動”,看到了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易傳》提出“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肯定事物對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的原因,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是普遍的規律。

天道觀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中國自殷商以來,天道觀經歷了三次的明顯的演變,分別產生了殷商時期的宗教天道觀、西周時期的哲學天道觀,和春秋以後的世俗天道觀三種不同的形態,世俗天道觀是天道觀演變的最終形態,其邏輯結果是民本思想,併為政治變革提供了理論支援,同時也產生了消極後果,如可能導致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抑制了規則感的生成,阻礙了現代民主的發生。...

天道觀,即關於世界本原的根本觀點。因其圍繞著對天以及天人關係的不同理解而展開論辯,故稱為天道觀。先秦時代各派哲學都依自己的天道觀立論。是商代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

所謂天道,即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多層含義:1、猶天理,天意。2、指自然界變化規律。3、指顯示徵兆的天象。4、氣候,天氣。5、時光,時候。6、局勢,形勢。7、佛教所說六道之一。

標籤:天道觀 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