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范仲淹負責任的故事

心理2.43W
范仲淹負責任的故事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現了范仲淹為官從政的強烈擔當意識。

天聖四年(1026年),范仲淹於泰州西任溪鹽官,此地瀕臨大海,常有海潮淹沒田地之災。范仲淹致信知州張倫,建議修築壩堰以防海潮,張倫閱信欣慰——不想部屬中有如此關心地方建設的人才,欣然採納范仲淹之議,並調任他任知縣,負責築壩修堰事宜。范仲淹受命不敢懈怠,迅速組織民力物力築修捍海堰,結果消除了海潮之患,使大量土地成為肥田沃土,受益百姓甚眾。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由睦州調任蘇州,他新任職時,適逢洪水氾濫,莊稼顆粒無收。范仲淹一邊開倉賑災,救濟難民,一邊迅速組織人力疏通河道,興修水利,以徹底根除水患。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蘇州遂成魚米之鄉、人壽年豐之地。無論范仲淹到什麼地方任職,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培養人才。關注民生疾苦、為民辦實事,成為他從政生涯的鮮明特色。

1、故事:

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祕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祕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祕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 三年之後,任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送給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

范仲淹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犯言直諫,乃至多次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2、故事的主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黎民百姓負責,主動擔起責任前去賑災對宮中的不平之事提出批評。他心繫天下,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

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 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捲著浪濤衝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 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幹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範。 至今興化仍有範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1、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閒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定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2.范仲淹曾給別人寫墓誌銘。當他寫完封好,正準備寄走時,忽然想起說:『不能不讓尹師魯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誌銘交給尹師魯過目。師魯看後說:『你的文章現在影響很大,後代人將會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據,所以下筆不能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史寫成部刺史,把知州寫成太守等漢代官名,的確是夠清雅的了,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些官名了,後代必將因此產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們爭論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著小桌子說:『幸虧請你過目,不然,我差一點就失誤了。』

標籤:范仲淹 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