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不屬於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心理2.01W
不屬於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人格不屬於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1、旁觀者效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緊急事件時,單個人與同他人在一起時的反應不一樣,他人在場會抑制親社會行為的發生。

2、榜樣的示範作用

旁觀者在場會使想提供幫助的個體猶豫、彷徨,榜樣行為卻會引發他人的親社會行為。

3、情景的模糊性

情景的模糊性會影響親社會行為的發生,個體在不能確認發生了什麼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為時,往往會退縮。

1、認知因素的影響

韋納指出,面對失去能力需要幫助的人,人們往往是通過認知歸因做出決定。親社會行為的發生不僅涉及知覺、推理、問題解決和行為決策等一系列基本認知過程,而且與個體認知能力尤其是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有直接關係。

2、個體的情緒狀態

人們在積極的心境下,會減少對自己的關注,更多的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把親社會認知轉化為親社會行為。

3、個體的人格特徵

助人者具有以下特點:①具有強烈的社會動機②相信事情對自己有影響力③有適合於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④同情、理解他人、有責任感。

根據斯陶布的社會行為理論,以下不屬於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的是(B)

A.價值取向

B.人格

C.移情

D.動機

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

環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對兒童親社會性行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與兒童的交往而發生作用的。兒童的親社會性行為,如分享、謙讓、協調、幫助、友愛、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就是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導下逐漸形成與發展的。

早期親子交往的經驗對兒童與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極為明顯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兒童以後的人際交往態度、行為。

研究指出,嬰兒最初的同伴交往行為,幾乎都是來自於更早些時候與父母的交往。

認知因素:認知因素對兒童社會性行為發展有很大影響。它主要包括兒童對社會性行為的認識和對情境資訊的識別等。當兒童認識到“打人給別人帶來痛苦和傷心,是不應該的行為"之後,其攻擊性行為則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兒童在頭腦裡形成了一些穩定的利他觀念,他們在面臨分離或幫助的情境時,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其他兒童。

情景因素1、文化差異2、旁觀者效應即他人的存在3、環境條件因素4、時間壓力因素5、天氣狀況6、溫度7、噪聲8、社群大小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