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南通地形演變的過程

心理1.31W
南通地形演變的過程

南通地區是由長江、淮河、黃河攜帶的泥沙和海洋所含的海洋泥沙,在潮流的作用下不斷由西北向東南搬運、沉積而成的,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地史年齡最年輕的土地之一。 南通境內最早成陸的是揚泰古沙嘴的最東端海安、如皋一帶。從公元 5 世紀到 20 世紀初,通過 4 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胡逗洲、洲、洲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線。在陸地不斷連線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割槽域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今啟東南部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南通境域大體形成。

第一次沙洲接陸

漢代,如東古沙洲群逐漸擴大形成扶海洲,扶海洲與揚泰古沙嘴間有一條夾江。公元 4 世紀末至 5 世紀初夾江漸漸堙沒,扶海洲與揚泰古沙嘴並接。第二次沙洲並接

南北朝時期(420-589),胡逗洲出現,至唐初,成為一個東西長 40 公里、南北寬 17.5 公里的江中島嶼。北岸古沙嘴與南邊的胡逗洲之間形成長江北泓。10 世紀初,胡逗洲與北岸古沙嘴連線,北泓水道淤積成低窪的南通古河區,南布洲(今通州區金沙鎮)併入。

第三次沙洲並接

10 世紀中葉,布洲與東洲為東布洲。北宋初,東布洲與其南邊的顧俊沙合稱海門島。11 世紀中葉,胡逗洲向東擴充套件與海門島相接,形成通呂水脊,北岸蓼角嘴到達今啟東市境以東。至此,今南通市範圍的陸地除殘餘的三餘海灣外,基本形成。

第四次沙洲並接

14-15 世紀,舊海門縣沿江地帶坍塌,僅留呂四一地。清康熙末年,一些小沙洲逐漸並接形成啟海陸地。海門各沙間有較寬的水道相隔,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些沙洲與通州陸地連成一體。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崇明外沙中的惠安沙、連升沙、楊家沙等沙洲逐漸同大陸相連。

標籤:演變 南通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