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一畝方塘半畝開的詩句

心理1.97W
一畝方塘半畝開的詩句

“半畝方塘一鑑開”出自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全詩如下: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開啟,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朱熹在山村裡讀書,興味正濃。他悠然自得地抬頭一看,眼前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這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在中國南方的村落中,這樣的池塘隨處可見。但到了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他用了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鏡子。在文學的角度上,這個譬喻並不出奇,但在理學的思想體系中,它卻具有深刻的哲理內涵。在儒家看來,人生活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要面對種種誘惑與干擾,而君子的道德修養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瞭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說的“知者不惑”。這種境界彷彿一面明鏡,它能夠照見人間的各種事物,而不落一絲一毫的灰塵。“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便是這層含義。

  看著眼前的池塘,朱熹體會到內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猶如明鏡一般。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氣象——“天光雲影共徘徊”。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寫這首詩時,朱熹正處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讀書講學,不過是為了避禍而已。儘管如此,他的內心世界卻是充實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著人間永珍,惦念著天下蒼生。正因為這種博大的胸襟,眼前這方小小的池塘,卻也吞吐著宇宙永珍。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裡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

原文應該是:半畝方塘一鑑開。

為南宋朱熹所作,其出處為《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