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恬不知恥的典故

心理1.99W
恬不知恥的典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為神宗時宰相,主持變法(列寧曾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崔公度有口吃病,不健談,但頭腦異常清醒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他作的賦深得歐陽修、王安石、韓琦等名士的賞識。

公度布衣出身,朝中無親朋可依靠,於是專以順附諂媚王安石為務,經常不分晝夜向王安石請安,即使在廁中相遇,也莫不誠惶誠恐。

一次他尾隨王安石之後,手執其衣帶尾,王安石回顧疑惑不解,公度卻笑著說:“相公,您的衣帶有點汙垢,我已小心地用袍袖擦乾淨了。”

見者無不恥笑,而他自己卻不以為恥。

恬不知恥成語出處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八:“倪芳飲後,必有狂怪,恬然不恥。”宋·呂祖謙《東萊博議·衛禮至殺邢國子》:“衛禮至行險僥倖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於銘,以章示後。”主要講的是古代衛國人禮至,用陰險的手段篡奪了國家統治權,他不以此為恥,反以為榮,把篡權的經過刻在了金石上,從而遺臭萬年,這則成語就體現了榮辱觀的重要性

恬不知恥”原作“恬然不恥”。唐馮贄作的《雲仙雜記》,雜載古今逸事。書中記載一個叫做倪芳的人,他的個性不受拘束又特 別古怪。平常喜歡喝酒,喝了酒後行為常瘋瘋癲癲,怪里怪氣,並作一些怪異的舉動,一點也不覺得可恥。有一天,他喝完酒後,把《毛詩》這本書卷了卷,再沾上 油當作蠟燭。,拿著它到外面遊蕩了一夜。後來“恬不知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有過錯卻安然不以為恥。

標籤:恬不知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