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十個必背成語故事

心理3.21W
十個必背成語故事

(一)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二)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衆人笑了起來。

(三)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

(四)按圖索驥

【典故】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爲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五)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六)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七)一鼓作氣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八)暗度陳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爲王的約定,劉邦極爲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爲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裏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爲王。

(九)約法三章

秦末,劉邦帶領義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爲了得到百姓的支援,他又退守霸上,召集關中一帶的領袖開會,宣佈廢除秦朝的酷刑,爲了維護地方安定,同時與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十)一字千金

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年幼繼位,由相國呂不韋輔政,爲了籠絡人心,增強實力,呂不韋組織人編寫《呂氏春秋》,並把這一部10多萬字的書掛在咸陽的門市上,宣佈誰能指出書中不足,增加或刪除其中一字者,賞給其千金。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爲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劉備 建立蜀國。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着劉禪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揮汗成雨

戰國時期,說客蘇秦到齊國遊說齊宣王聯合抗秦,他說道:“臨淄有7萬戶人家,每家可以出了3個男人當兵,地方很富足,街上人很多,衆人把衣袖舉起來像帳幕,每人揮一把汗,簡直像下雨一樣,有這樣的實力難道還要屈服於秦國”

4、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度過軍隊譁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件爲望梅止渴。

5、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6、妙手回春

春秋時期齊國神醫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猝死,就問中庶子太子的症狀,認爲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陽磨好針,在太子的穴位上紮了幾針,太子就甦醒過來,再經湯藥調解,20天后就完全康復,扁鵲贏得妙手回春的稱號。

7、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爲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

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邽(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

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爲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8、對牛彈琴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羣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

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爲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爲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爲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啓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裏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裏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爲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爲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裏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爲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着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臉,拖着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擡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爲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9、怒髮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爲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爲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纔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裏,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