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區別

心理3.12W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區別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是同一等級的詞,環境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者自然原理造成的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生態的損害,嚴重時會造成生態破壞。而生態破壞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的因素造成的生態系統上短期內不可恢復的破壞,比如食物鏈的斷裂,某個物種的消失,等等,以至於無法正常維持生態系的穩定性的破壞 .臭氧層破壞: 它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 實驗表明,過量的紫外線輻射會使植物葉片變小,減少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面積,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同時,過量紫外線輻射還會影響到部分農作物種子的質量,使農作物更易受雜草和病蟲害的損害。一項對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臭氧層厚度減少25%,大豆將會減產20%-25%。

再次,它會影響水生生態系統。

研究結果表明,紫外線輻射的增加會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幼體魚類以及整個水生食物鏈的破壞。可見,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對水生生態系統有較大的影響。 臭氧層被破壞後,吸收紫外輻射的能力減弱,將給人體健康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紫外輻射增強將使患呼吸系統傳染病的人增加,還會增加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促使皮膚老化和病變。 臭氧層破壞對植物產生難以確定的影響,如植物的葉片變小,植物更易受雜草和病蟲害的損害。紫外線的增強還會使城市內的煙霧加劇,使橡膠、塑料等有機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在高温和陽光充足的熱帶地區,這種破壞作用更為嚴重。

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僅一億分之一,但在離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層中,存在着臭氧層,其中臭氧的含量佔這一高度空氣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層的臭氧含量雖然極其微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於臭氧層有效地擋住了來自太陽紫外線的侵襲,才使得人類和地球上各種生命能夠存在、繁衍和發展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係。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説,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質是臭氧層破壞的元兇,氟利昂是本世紀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學性質穩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當作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廣泛用於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領域。80年代後期,氟利昂的生產達到了高峯,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氟利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在對流層相當穩定的氟利昂,在上升進入平流層後,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會發生連鎖反應,不斷破壞臭氧分子。科學家估計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區別

環境污染

由於自然或人類原因,產生有害成分(化學及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噪聲、廢氣、廢水、廢渣等),引起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生物正常生存發展的現象。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污染、化學污染、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態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廢物污染、噪聲污染、輻射污染等。 生態破壞。

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導致生物的生存環境惡化的現象。在其潛伏期,往往不易被察覺,如森林減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擴大、水源枯竭、氣候異常、生態平衡失調等。一旦形成,則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難以恢復。

我的理解:環境污染直接地危害人類,危害較短期生態破壞間接地危害人類,危害較長期。環境污染強調有害要素超量。生態破壞強調平衡被打破。

根據這樣的理解,二氧化碳增多所多無多,不至於使人呼吸困難,更非有毒氣體,不直接危害人體健康,所以不屬於環境污染。但是它導致地球表面熱平衡失調,從而影響生物生存,屬於生態破壞

標籤:環境污染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