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蘇菲的世界逃離世界的概括

心理3.25W
蘇菲的世界逃離世界的概括

小説從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講起,她在門外的信箱裏發現了神祕來信,一封寫着“你是誰”,另一封寫着“世界從而何來”。 神祕來信和兩個問題激發了蘇菲強烈的“好奇心”,她一邊想找出寫信人是誰,一邊想找到“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答案。

神祕來信接踵而至,前一封提出問題,後一封介紹哲學知識,並引出哲學家對前一封信上所提問題的思考。 在蘇菲鍥而不捨的追蹤下,她得知神祕來信來自一位名叫艾伯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不但精通哲學,還有穿越時空的本領,他從寫信授課到電話授課,最後到當面授課,將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時期一直講到了20世紀,向蘇菲打開了進入哲學世界的大門。

蘇菲與神祕哲學老師艾伯特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是《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最主要的線索。

通過這條線索,我們相當於跟隨蘇菲的思考、追蹤以及揭開謎底的過程,一步步深入瞭解西方哲學的歷史進程,順便了解到相應的哲學常識。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有一條“另類”的線索,就是關於上校與女兒席德的互動交流。

上校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總是不斷給14歲的女兒席德發送各種明信片和生日祝福,卻“原因不明”地全部寄給了蘇菲。這種無厘頭的操作,讓蘇菲非常困惑,更神奇的是,席德的生日與蘇菲竟然是同一天。

隨着小説情節的進展,我們會發現上校的存在就彷彿蘇菲世界裏的上帝一樣,他能夠監視蘇菲和艾伯特的所有行動,也能隨便干涉他們的生活,還會製造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從夢中掉進現實的十字架項鍊、童話故事裏走出來的人物、天空飛過的生日祝福……等。

到了小説尾聲,我們才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上校的“詭計”,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撰寫的書《蘇菲的世界》裏面的兩個人物,而這本書是上校送給女兒席德15歲的生日禮物。

“蘇菲”這個名字的含義是“智慧”,上校饒有深意的做法,是希望女兒在15歲生日的時候,通過“哲學”的大門,去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

2、按歷史的順序講哲學

在蘇菲的好奇和追尋下,她認識了神祕哲學導師艾伯特。他總是喜歡提出各種問題來激發蘇菲的思考,除了剛開始的“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提問外,還有“你相信命運嗎”、“是什麼力量在影響歷史的走向”、“人死後還有生命嗎”等各種引人深思的提問。

艾伯特認為,成為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好奇心。他沿着提出問題的思考過程,將各個歷史時期裏最著名的哲學家及其思想全都教給了蘇菲。

從最早期的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家開始,到古希臘古典派三大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到中世紀神學、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接着是17世紀的經驗主義和18世紀的經驗主義,再下來是啟蒙運動和康德哲學、19世紀的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的思想等,最後結束於20世紀的存在主義。

從艾伯特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得知,哲學思想的演變總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也與歷史進程、社會變遷、統治階層的統治思想密切聯繫。

比如古希臘時期。西方最早期的哲學家自然派哲學家,打破了人們用“神話”解釋大自然現象的做法。他們不相信希臘神話中各種各樣的天神,認為大自然一定存在某種普遍規律,世界是由物質構成,而不是虛無和空白。 距今差不多2800年以前,他們就提出構成自然萬物的最小單位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物質,自然派哲學家最優秀的代表德謨克利特斯稱之為“原子”。即使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自然派哲學家,都會佩服他們的“理智”,所以,他們也被稱為最早的理性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也是後來科學的先驅。

比如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後期,天主教內部開始分裂,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在中世紀分裂出去的三種文化又重新在意大利北部匯聚融合。科技發展很快,有了羅盤、火器、印刷術和望遠鏡,人類看世界的眼光和探索世界的能力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哥白尼率先提出“日心説”,打破了“地心説”,實際上打破了教會統治的思想基礎。 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對人類自身的力量越來越有信心,突破了對“神”“教會”“權威”等的單一迷信,十分重視知識的作用,相信實踐出真知。這時期的哲學家強調人的生命是極其高貴的,強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人文主義就此興起,還出現了很多“泛神論”的哲學家,認為神存在於世界萬物中,沒有超自然的主宰者。

再比如19世紀的浪漫主義、黑格爾哲學、馬克思主義、達爾文進化論、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等內容,都包含在艾伯特的哲學課程中。

艾伯特以歷史時代為順序,以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為重點,把整個西方哲學史給蘇菲講了一遍。而且,他的講述方式不是乾巴巴的,而是賦予了這些哲學家鮮明的“個性”和有趣的故事,輔助時代背景的介紹,聽起來特別容易理解和記憶。

同時,針對蘇菲是女孩子這一特點,艾伯特的講述還特別關照了西方歷史中“女性哲學家”的表現,以及男性哲學家對女性的看法等。 這種“女性主義”的加入,使得整本《蘇菲的世界》都更加完整和温情。

3、小説情節藴含着哲學

拋開《蘇菲的世界》關於哲學課程的部分,單看小説的故事情節,也不難發現,本身就充滿着哲學意味。

最有趣的地方是它的“嵌套式”結構,有點像夢中夢,甚至是夢中夢中的夢。

一開始,我們都會單純地以為這就是關於少女蘇菲學哲學的故事,但隨着蘇菲遇到的“神祕事件”越來越多,剛開始還能用“偶然性”來解釋,後面就完全“失控”了。

比如狗開口説話,比如蘇菲夢裏看到的物品醒來後發現就在枕頭下,比如上校的無所不知等。 這些無法解釋的事件,到小説的最後幾章才揭開謎底,原來蘇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創造的“人物”,他們只是活在上校寫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但是當上校的女兒席德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真切感受到了蘇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種真的存在。

這也是西方哲學家看待“世界從何而來”的一種方式,上帝可以設定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時時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動,尤其是思想。很多情節對應了弗洛伊德關於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

但實際上,不管是蘇菲和艾伯特,還是上校與席德,都只不過是《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虛構人物而已。 那麼,面對這種類似“生命的虛無”時,我們作為其中的芸芸眾生,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個回答來自小説另一個有趣的地方:蘇菲和艾伯特的“逃離”。

當謎底逐漸揭開,蘇菲意識到自己只是虛構世界裏一個虛構人物時,甚至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掌控在“他人”手中時,她的選擇不是自暴自棄,也不是得過且過,她的選擇是跟隨艾伯特一起逃離世界。 最後,兩人成功了,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裏繼續生活下去。

蘇菲那種深信追求自由和努力反抗才是生命意義的表現,體現了存在主義的思想。也就是薩特提出的存在先於本質,“我存在”比“我是誰”更重要的思想。

他認為,人們就好像被突然扔進生命舞台的演員,沒有劇本,也沒有任何引導和提醒。生命的“意義”只能靠自己來創造。既然要承受自由之苦,那麼在面對每一次人生選擇時,都要為自己負責,不把自己的錯誤歸咎於“人性弱點”。

標籤:概括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