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十四行詩的格律

心理2.46W
十四行詩的格律

十四行詩,又稱“商籟體”,語句整齊、短小精悍、格律嚴謹、富於音樂效果。它起源於意大利,後來流傳到英、法、德、西諸國,並適應各國語言的特點,產生了不同的變體。

例如,意大利十四行詩體的韻式為:abba,abba,cde,cde而英式為:abab,cdcd,efef,gg此外,還有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等押韻格式。意大利中世紀的“西西里詩派”詩人雅科波�6�1達�6�1連蒂尼是第一個採用這種詩歌形式的詩人,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彼特拉克是這種詩體的主要代表16世紀末,十四行詩成為英國最流行的詩體之一,產生了像錫德尼、斯賓塞這樣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莎士比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詩體,他的詩打破原有詩體的慣例,獨樹一幟,被稱為“莎體”。

《十四行詩》以吟詠纏錦悱惻、堅定執著的愛情為主,被譽為“愛情聖經”,在莎士比亞的著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他的戲劇一樣,都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永恆愛藏。在這裏,愛情的魔力於詩人瑰麗的想象中發酵,他時而歡愉,時而憂傷,時而嫉妒,時而開朗,時而沉思,時而失望。詩人的感情凝聚在對一系列事物的歌頌、詠歎和抨擊之中。

通過對友誼和愛情的歌頌,詩人提出了他所主張的生活最高準則:真、善、美!此後,彌爾頓、華茲華斯、雪萊、濟慈、白朗寧夫人等也以寫作優秀的十四行詩享有聲譽。

中文十四行詩的第一次創作熱潮由聞一多發起,繼而有徐志摩、樑宗岱、孫大雨等新格律體詩實踐者在《新月》等刊物上嘗試十四行詩創作。馮至在1942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中文十四行詩集《十四行集》。

卞之琳也寫出了一定數量的十四行詩作品。這個時期不同詩人的十四行詩有相當大的差別,每個詩人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固定模式。四十年代末,中文十四行詩的創作逐漸沉寂下來。直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的1980年1月,《詩刊》發表了林子的十四行組詩,翻湧沸騰的中國新詩詩壇才重新將中文十四行詩帶到讀者面前。稍後,花城出版社等推出了唐湜的《海陵王》和《幻美之旅》、林子的《給他》、屠岸的《屠岸十四行詩》等十四行詩集。進入九十年代之後,中文十四行詩在各種媒體上十分少見。

新世紀以來,隨着網絡的興起和“東方詩風論壇”、“中國格律體新詩網”、“中國現代詩歌網”的誕生和《新國風》、《世界漢詩》的創辦,中文十四行詩再度興起,湧現出了一批熱愛格律體詩歌藝術、朝氣蓬勃的十四行詩創作實踐者。其中,詩人周擁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周擁軍的新作《十四行�6�1太行山》,雖然借鑑莎士比亞十四行體形式,由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對句組成,但又突破了莎士比亞體abab,cdcd,efef,gg形式,同段每行末字押同一個韻,除第二段押“U”韻外,其餘三段均押“O”韻,並且每一行十一個字,分別由五個音步組成,最後以雙音節收尾,雖然音步的排列順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總數卻完全一致,在變化中保持整齊,參差錯落兼以抑揚頓挫,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具有音樂般的美感。詩人猶如“帶着鐐銬跳舞”,但跳得如此輕鬆自如,節奏和諧,真令人擊節讚歎!

尤其值得推崇的,是詩歌凝重、深厚、大氣的內容。詩的開篇就寫道:“一首從石頭裏生長的山歌/以血的形態遍佈黃土高坡”,“從石頭裏生長”,“山歌”堅韌、頑強、向上的精神畢現矣她不僅如此,還“以血的形態遍佈黃土高坡”,這樣的“山歌”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山歌了,她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精魄!而陽光“成羣結隊”、“柔情婆娑”,風呢也有那麼點“寂寞”,擬人化的使用更讓詩行鮮活起來,呈現出一種點石成金、化平淡為神奇的藝術效果。

詩人接着寫道:“起伏跌宕高傲的太行峽谷/恰如時間一樣乾枯和嚴肅”,對太行山情狀的描繪可謂新穎生動而“一隻老黃牛和貪玩的牛犢/輕而易舉的就拋棄了孤獨”,親切温馨的畫面又洋溢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人不僅感受到母愛的神聖和偉大,還與“乾枯和嚴肅”的太行峽谷形成鮮明的對照,產生一種較強的反差衝擊力,令人難以忘懷。

更具有震憾力的是:“刀砍過後縱橫交錯的溝壑/那是一雙巨大的手掌紋絡/那攤開的滿是傷痕的魂魄/卻依然在高山綻開着花朵”,這裏的太行山也已經不是物象的太行山了,她成為了一個勤勞而偉大的民族苦難史和樂觀精神的象徵!不是嗎他們雖然被“刀砍過”,留下了“滿是傷痕的魂魄”,但他們始終不甘沉落,“卻依然在高山綻開着花朵”!

這樣美好的精神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麼!讓我們“輕輕掙脱心靈的外殼”、“讓靈魂在這高山飄落”吧,相信在大自然的激勵下, 人的心靈是可以重塑的!

總的來説,本詩形象新穎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並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題旨,表達出作者的理想和情懷,因而不失為一首優秀的中文十四行詩作。

標籤:十四行詩 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