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寓言故事

心理5.12K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寓言故事

春秋時,有一天吳王想發兵去攻打鄰國,文武大臣們都來勸阻,吳王不但聽不進去,反而發火了。他手按着寶劍,生氣地說:“如果有誰敢再來勸阻,我就把他處死。”這麼一來,就沒有人敢再說話了。

吳王身邊的人中有個聰明的孩子。這孩子想:一打仗,兩國的老百姓都得遭殃。想個什麼辦法勸吳王呢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於是,這個孩子每天清晨都手拿彈弓,揣着圓石子,早早地來到皇宮的花園裏。他站在一棵大樹底下,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向樹上望着,兩手扯着彈弓,好像要打什麼似的,一動也不動,露水沾溼了他的衣服,也不在意。他一連站了三天。

再說吳王因爲大臣們反對他,心中十分不高興。這天早上,吳王來到後花園散心,看到這個孩子的舉動,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喂,小孩兒,你站在那兒幹什麼”

孩子聽到吳王叫他,趕忙走過來行禮。他指着大樹說:“大王,那棵大樹上有一隻蟬,它爬得高高的,正在無憂無慮地唱歌呢!可是它卻不知道,有一隻螳螂在它的背後,彎着身子,慢慢地靠近它,擡起像大刀一樣的爪子,正準備把它抓住呢!"

吳王漫不經心地說:“是這樣嗎”

孩子說:“當然啦!還不止這些呢!在螳螂的身後邊,還有一隻黃雀,它伸長了脖子,正要撲上去把螳螂吃掉呢!”

孩子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被吸引住了,用心地聽孩子說下去。

孩子接着說:“黃雀只看到了眼前的螳螂,它又怎能知道,我已經在大樹下站了半天,要用彈弓把它打下來呢!它們三個都只看到眼前的好處,就想馬上得到,絲毫沒想到身後的危險。其實,它們都是處在危險中啊!我聽說大王想發兵攻打鄰國,如果在我們攻打鄰國的時候,別的國家也趁機來攻打我們,那我們國家不是也像螳螂和黃雀一樣,處在危險中了嗎”

吳王聽完孩子的話,俯下身去拉住他的手,連連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我不再發兵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故事如下:

炎熱的夏天,蟬在柳樹枝頭鳴叫。螳螂從樹葉中爬出,探頭窺視,悄悄地朝蟬的方向爬去。蟬已察覺,但鎮定自若。當螳螂在背後舉刀欲斬時,蟬振翅飛去。

又一日,蟬在榆樹枝頭鳴叫。一張樹葉在慢慢地朝前爬動。黃雀飛上枝頭整理羽毛,它發現樹葉在向蟬的方向爬動,知道其中有詐,就密切注視着。螳螂馱葉伏行,接近蟬,這次蟬毫不察覺。螳螂迅速舉刀向蟬猛砍,蟬被擊中,吱吱直叫。

正當螳螂在爲自己的勝利高興時,黃雀突然向螳螂猛撲而來,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成語解釋螂捕蟬,黃雀在後拼音:tángláng bǔ chán,huángquè zài hòu釋義:原義是螳螂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後面正想吃它,後比喻爲了利益損害別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計他。成語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翻譯:園中有樹,樹上有蟬,蟬只顧着在那裏高興地吸露水,卻沒有覺察到它身後有螳螂要捕捉它呢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一隻黃雀在它身後準備吃掉它。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則來源於寓言故事的複句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莊子·山木》。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原義是螳螂捕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後面正想吃它,後比喻爲了利益損害別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計他。

最早出處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sǎng),而集於慄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褰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戰國·莊周等《莊子·山木》)

衍生典故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dàn),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漢·劉向《說苑·正諫》)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提煉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