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魏晉時期的漢服是什麼樣子的

心理2.65W
魏晉時期的漢服是什麼樣子的

一。女服:

1、袿(衤屬)雜裾。

袿衣是魏晉女服中的禮服。魏晉時期衣冠承於東漢,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興起一種後世絕無的衣式——袿衣。袿衣是衣兩側有尖角的款式,來自兩漢以來深衣“交輸剪裁”的兩角,所謂交輸,是深衣左右兩衽片裁成尖角,掩垂在人身體兩側的一種剪裁方法。魏晉時流行的袿衣在這種基礎上繼續延長兩角,使之更長狹,更有飄垂動感,這些續在衣裾的長角稱之爲“袿角”或“刀袿”。不僅是衽角,蔽膝兩側也常有垂飾,一般是幾條細軟的繒紗飄帶,稱爲“袿衤屬”。從《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可見袿衣大袖的綺麗,這些女子身着右衽交領襦,垂胡大袖,下裙曳地,裙裾袿角飄飛,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2、 大袖博帶

魏晉女服流行大袖,但收祛於口,俗稱“燈籠袖”。自先秦兩漢以來,腰帶一般寬不過3寸,但魏晉女服的腰間多束一條寬寬的布帛,布帛上再系一道細窄的腰帶,是身前打一花結。這種束腰方式是從東漢末年興起的新款式,大約與彼時流行細腰有關。而且,這種束腰法顯然影響了日本和服的腰封方式。

3、輕紗禪衣

東漢兩晉不論男女都流行外服罩一件飄逸的紗榖禪衣,如《女史箴圖》中那位對鏡梳髮的女子,上襦外罩一件可以透出襦衣的淡紅紗榖,體現出“被文榖之華袿,振輕綺之飄飄”。

4、喇叭袖、對襟、圓口中衣、裙褲

有人總結魏晉衣飾的一個特點是“上儉下豐”,事實上,真正體現出這一特點的應在東晉南渡之後。爲適應南方溽熱的天氣,中原服飾發生一系列變化,南朝墓葬出土的俑常着袖口喇叭狀的上襦,交疊的衽也改成對襟,襦內着一件沒有交領的、有些像我們今天T恤衫的圓領中衣,同時束腰也不再繁複,有的甚至沒有束腰,與之對應的是寬鬆的、利於散熱的下裙。後來,隨着北方胡人影響的加重,遊牧民族的絝褶被東晉所接受,南朝也流行起寬大的裙褲,而着裙褲的一般是梳着雙鬟的少女,如《歷代帝王圖》中陳廢帝身旁的少女。

二。女子髮型:

1、 高髻、假髻:流行繁複的高髻與東漢接近,只是髻式更加繁複多樣。如四起大髻、環髻、扁髻、墮馬髻、飛天髻、靈蛇髻、螺髻、雙環望仙髻。

2、 垂髾:與東漢接近,魏晉喜“垂髾”,一般髻後一縷垂髾,稱爲“飛髾”,或兩鬢各垂一縷,稱爲“分髾”。

3、 步搖釵鈿:與兩漢不同的是,魏晉女子梳髻卻很少戴幗,多以金葉片綴於花樹的步搖或金銀鈿花,成雙插於髻前兩側。

4、 腦後垂髮:挽髻後餘發垂於背,或束起或打成花結。

三。男服:

1、不穿中衣、褒衣大袖

魏晉男子流行服食丹藥,藥性上來全身燥熱,皮膚敏感,所以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着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着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款式參見《北齊校書圖》。

2、小冠、介幘

魏晉男子審美的極端體現在與褒衣博帶對應着小冠小幘。從漢畫像石上多見將頭均罩住的大冠,如進賢冠。而魏晉男子冠只着於髮髻上另外,東漢以來巾幘流行不衰,巾幘本襯於冠內,而此時無冠而幘已然成爲外出之服。幘的體型也較小,不像東漢之幘有耳,此時無耳的介幘大爲流行。

3、絝褶(xi2)

或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此時的褲多寬大,而且因爲寬大,多在膝蓋處扎一帶,小腿依然散開成喇叭狀,這種褲成爲縛褲。

4、木屐

這也是服飾文化爲了南方溼熱氣候的一種改變,着高齒木屐逐漸成爲名士之風。

5、 女性化傾向

俗語“亂世多妖孽”,此言不虛。原先放達的士族文化在南朝發展成爲一種奇特的極端狀態,走向嬌弱柔媚的病態,比如男子流行薰衣剃面、施朱傅粉,服飾也學着女子袖袂飄拂、衣裾曳地,有的出行時還有專人於身後提挈長裾。社會上流行起“美男文化”,大約比今天的美男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標籤:漢服 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