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

感冒有哪幾種類型,這5大類要謹記

健康1.79W

感冒有哪幾種類型,這5大類要謹記,不同類的感冒,所需要的藥物也是不相同的喲。

感冒有哪幾種類型

因外邪侵襲人體導致肺衛功能失調,以頭痛、鼻塞、鼻涕、噴嚏、惡風寒、發熱、脈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外感病證被稱為感冒。

感冒有哪幾種類型 這5大類要謹記

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為多。西醫治療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對症治療多使用解熱鎮痛劑、鎮咳劑、抗組胺藥等改善患者發熱、鼻塞、噴嚏、咳嗽等症狀。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材為原料,按照規定的處方、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生產的製劑。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和精髓,要想正確地選擇中成藥,必須要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選擇方證匹配的成藥。

1、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是因風寒束肺,衛表不和,肺氣閉鬱所致,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四肢關節疼痛較重,鼻塞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咯痰清稀,舌苔薄白而潤。

風寒感冒應選擇具有辛溫解表、宣肺散寒功效的中成藥,該類中成藥的組方藥味主要為麻黃、桂枝、羌活、荊芥、防風、生薑等辛溫發散藥,同時配有桔梗、杏仁等宣降肺氣之品。

市場上該類中成藥有風寒感冒顆粒、姜棗祛寒顆粒、荊防顆粒、荊防敗毒丸、九味羌活顆粒、桂枝顆粒、小青龍顆粒、正柴胡顆粒等(見下表)。

表:風寒感冒中成藥舉例

名稱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注意事項
風寒感冒顆粒麻黃、葛根、防風、桂枝、白芷、陳皮、桔梗、甘草、乾薑、紫蘇葉、苦杏仁解表發汗,疏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鼻塞、流清涕1、大部分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的辛溫發汗力度都較強,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其辨證要點強調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若患者有汗則不宜使用,否則會發汗太過,傷正氣,另外體質虛弱的患者也要慎用;2、桂枝顆粒是一個較為特殊的風寒感冒藥,其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以惡風、發熱、汗出為辯證要點,桂枝顆粒雖然也能發汗,但實際上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故可治療原有的汗出症狀。3、九味羌活顆粒不僅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還能祛溼止痛,適用於外感風寒溼表證,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且重,肢體痠痛為辯證之首。
桂枝顆粒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用於外感風邪、頭痛發熱、鼻塞乾嘔、汗出惡風
九味羌活顆粒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黃芪、甘草、地黃解表散寒解清裡熱用於外感風寒挾溼導致的惡寒發熱無汗.頭痛且重,肢體痠痛
荊防顆粒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積殼、茯苓,桔梗,甘草發汗解表理肺化痰用於感冒風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
正柴胡顆粒柴胡、陳皮、防風、赤芍、甘草、生薑表散風寒解熱止痛用於外感風寒初起,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噴嚏、咽癢咳嗽、四肢痠痛

2、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是因風熱襲表、肺失清肅所致,臨床表現為身熱較重,微惡風寒,頭脹痛,口渴,鼻塞流黃稠鼻涕,咽喉紅腫疼痛,舌邊尖紅,苔薄黃。

風熱感冒應選擇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該類中成藥的組方藥味主要為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等發散風熱藥,同時配有石膏、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及桔梗、杏仁等宣降肺氣之品。

市場上該類中成藥有桑菊感冒顆粒、雙黃連口服液、風熱感冒顆粒、羚翹解毒丸、柴黃清熱顆粒、感冒清膠囊、複方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片、抗病毒口服液等(見下表)。

表: 風熱感冒中成藥舉例

名稱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注意事項
銀翹解毒丸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鼓、牛蒡子(炒) 、桔梗,淡竹葉、甘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口乾、咽喉疼痛1、大部分治療風熱感胃的中成藥都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2、清瘟解毒片、抗病毒口服液、羚翹解毒顆粒、柴胡清熱顆粒等藥清熱解毒力量較強,對風熱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肺炎等具有較好的療效效果3、桑菊感冒片的辛涼之性較輕,但其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適用於風熱犯肺輕證,以咳嗽、發熱不甚、微咳為辯證要點。
桑菊感冒片桑葉、菊花、連翹、苦杏仁、桔梗、蘆根、薄荷油、甘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於風熱感冒起初、頭痛、咳嗽、口乾、咽痛
清瘟解毒片大青葉,黃芩,牛蒡子,玄蔘,天花粉,淡竹葉,葛根,連翹,桔梗,柴胡等16味清瘟解毒用於時疫感冒,發熱,怕冷,無汗頭痛,口渴咽乾,四肢痠痛,痄腮腫痛
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藿香、連翹、蘆根、生地、鬱金、石膏、石菖蒲、知母清熱祛溼、涼血解毒用於風熱感冒,流感
羚翹解毒顆粒羚羊角、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炒)、枯梗、淡竹葉、甘草疏風、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惡寒發熱、頭暈、目眩、咳嗽、咽痛
柴胡清熱顆粒石膏、柴胡、知母、黃芩、大青葉、薄荷、連翹、牛黃、板藍根、水牛角濃縮粉、蘆根疏風透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熱或時疫瘟邪引起的惡寒高熱頭痛眩暈,肢體痠痛,咽喉腫痛、煩躁口渴、口苦喜嘔

3、暑溼感冒

暑溼感冒是因暑溼傷表、肺衛不和所致,在夏天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臨床表現為身熱較重,微惡寒,無汗或少汗,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心煩口渴,胸悶煩惡,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

暑溼感冒應選擇具有清暑、祛溼、解表功效的中成藥,該類中成藥的組方藥味主要為香薷、蘇葉、防風等性質平和的發散解表藥,同時配有藿香、佩蘭、白豆蔻等清暑祛溼之品。

市場上該類中成藥有藿香祛暑軟膠囊、暑溼感冒顆粒(見下表)。

表:暑溼感冒中成藥舉例

名稱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注意事項
藿香祛暑軟膠囊廣藿香、香薷、白芷、紫蘇葉、蒼朮、丁香、陳皮、大腹皮,法半夏、茯苓、生薑、甘草祛署化溼、解表和中用於內蘊溼滯、受暑感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四肢痠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治療署溼感冒的中成藥具有化溼解表的功效,但重在化溼和胃,其發散風寒之力較弱,故服用時要注意以下三點:1、宜溫水順服或沖服;2、服用後避風寒;3、禁食生冷,油膩之品
署溼感冒顆粒藿香、防風、紫蘇葉、佩蘭、白芷、苦杏仁、大腹皮、香薷、陳皮、半夏、茯苓清署祛溼、芳香化濁用於內蘊溼滯、受暑感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四肢痠懶、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4、秋燥感冒

秋燥感冒是因燥邪襲肺、肺衛不和所致,該病多見於秋季,可分為涼燥及溫燥。

秋燥的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燥咽乾,咳嗽少痰,舌苔薄白少津,其中涼燥可表現為惡寒重而無汗,咳嗽少痰;而溫燥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少汗而渴,咳嗽無痰,咽部幹痛,舌邊尖紅。

秋燥感冒應選擇具有潤燥疏表功效的中成藥,該類中成藥主要藥物為桑葉、蘇葉等性質平和的發散解表藥,同時配有貝母、麥冬、沙蔘等滋陰潤燥之品。

市場上該類中成藥有秋燥感冒顆粒(較為少見)、杏蘇感冒顆粒、川貝清肺糖漿等(見下表)。

表:秋燥感冒中成藥舉例

名稱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注意事項
秋燥感冒顆粒桑葉,北沙蔘竹葉,前胡,伊貝母桔模麥冬苦杏仁(炒) 甘草菊花山豆根清燥退熱、潤肺止咳用於感冒病秋燥證,症見惡寒發熱,鼻咽口脣乾燥,乾咳少痰,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幹或薄黃少津1、涼燥感冒的性質比較接近風寒感冒,故杏蘇感冒顆粒不僅能治療涼燥感冒,也能用於風寒感冒,但其發散風寒的力量比起風寒感冒顆粒等藥物來說稍弱。
2、服藥期間應注意多喝水忌食辛燥之品
杏蘇感冒顆粒杏仁、紫蘇葉、陳皮、前胡、桔梗、茯苓、半夏(姜制) ,炙甘草、紫蘇葉油疏風散寒、化痰止咳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鼻塞咽乾,咳嗽多痰,胸悶,用於乾咳、咽乾.咽痛
川貝清肺糖漿枇杷葉苦杏仁.川貝母麥冬地黃甘草桔梗薄荷清肺潤燥、止咳化痰

5、氣虛感冒

氣虛感冒是因人體正氣不足、肺衛不固、風寒乘襲、氣虛無力祛邪所致,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或自汗,頭身疼痛,咳嗽痰白,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舌質淡、苔白。

氣虛感冒應選擇具有益氣解表功效的中成藥,該類中成藥的組方藥味主要為荊芥、羌活、獨活、蘇葉等辛溫發散解表藥,同時配有人蔘、茯苓等健脾益氣之品。

市場上該類中成藥有人蔘敗毒膠囊、參蘇丸、玉屏風顆粒等(見下表)。

表:氣虛感冒中成藥舉例

名稱藥物組成功效主治注意事項
人蔘敗毒膠囊獨活,羌活川芎,柴胡,枳殼桔梗前胡茯苓,甘草,生要,薄荷、人蔘。益氣解表散寒祛溼於氣虛外感風寒溼邪所致惡寒,發熱,無汗,口不渴,頭痛,肢體痠痛沉重,乏力,咳嗽,鼻塞流清涕。

1、人蔘敗毒膠囊及參蘇丸都能用於氣虛感冒,皆能益氣解表,但人蔘敗毒膠囊還能散寒除溼,適用於氣虛外感風寒溼表證,參蘇丸則能祛痰止咳,適用於氣虛外感風寒且內有瘋溼證。

2、玉屏風顆粒能益氣固本止汗,抵抗力差易感冒的患者平時服用可提高免疫力降低感冒的頻率。

參蘇丸黨蔘紫蘇葉葛根前胡,獲苓半夏制1陳皮枳殼1炒) 枯梗木香甘草輔料為生薑,大棗。益氣解表、疏風散寒、祛痰止咳用於身體虛弱,感受風寒所致感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嘔逆,乏力氣短。
玉屏風顆粒黃芪、白朮(炒)、防風益氣、固表、止汗用於表虛不固、自汗惡風、面色晄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

正確的辨證是選擇中成藥的基礎,若錯誤辨證之後選擇的中成藥服用後不僅對治療感冒無效,而且還會加重病情。

比如患者是風寒感冒,應選擇風寒感冒顆粒這一類具有辛溫發散解表的藥物,若使用了銀翹散這類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藥物,不僅會使風寒之邪更甚而加重病情,而且苦寒藥物還易傷及陽氣,使肺衛之氣不固,人體就更容易被風邪侵犯,導致反覆感冒。

選擇藥物時一定要注意其藥物成分,市場上有很多中成藥的組方中不僅有中藥,還含有對乙醯氨基酚、馬來酸氯苯那敏等西藥,如新複方大青葉片、維C銀翹片、貫黃感冒顆粒、銀菊清解片、抗感靈片等。

有患者在選擇西藥後會再加些中成藥,如果已經選擇了複方氨酚烷胺膠囊,再選擇了維C銀翹片、貫黃感冒顆粒這類中成藥,那麼就可能導致患者服用對乙醯氨基酚、金剛烷胺等成分過量,導致不良後果。

如果患者服藥後感冒未愈,反而症狀加重,或又出現了新的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