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親子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親子1.24W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自己學會怎麼護理很關鍵喲。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出生未滿28天的嬰兒稱為新生兒,嬌弱的新生兒需要更細心的呵護,當新生兒有一系列的問題發生,例如腹瀉,黃疸,吐奶,鼻塞,紅屁股等等的問題時,應該怎麼做呢?新生兒護理手冊,分享給大家(內容有點長,但是這些知識經驗對月嫂和新媽媽來說非常實用哦)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對許多育兒新手爸媽而言,寶寶一舉手、一投足所代表的意義,甚至是生理上正常、異常的表徵,都是一個難解的“結”。本單元詳細提供照顧新生兒重點提示,希望能破解育兒父母們心中的難題。

目錄:1:全身護理要點摘要

   目錄:2:嬰兒常見疾病護理要點摘要

新生兒腹瀉

新生兒鼻塞

新生兒紅屁股

新生兒吐奶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體溫

新生兒眼部護理



1:全身護理要點摘要


頭部

頭型正常與否、前囟門是否凹陷或凸出、頭圍大小、顱骨骨縫閉合或隆起等,都是頭部正常與否的指標。

 嘴巴

需注意舌頭是殘留白色的奶垢?小Baby是否有誤食其他東西的情形?

面板

胎脂在出生數週之後便會自動褪去,此時需注意保養的功夫。

臍部

新生兒臍帶約在一週後脫,落需注意保持乾燥。

四肢

新生兒由於中樞神經尚未發育成熟,常會有四肢抖動的現象。

生殖器官

觀察男女寶寶生殖器官有無異樣?平時需勤加清潔。

眼睛

觀察眼球、視力等眼部周遭的器官;是否有斜視的現象?

耳朵

耳型是否有歪斜的現象?需隨時注意聽力發展。

呼吸道

由於新兒的鼻腔及喉部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常易發出咕咕作響的聲音。

腸胃

出生時已具備吸吮及吞嚥反射,但腸胃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只能喂母、牛乳及水。

照顧新生兒重點詳析

常有許多新手爸媽們對寶所表現的一些現象不知所措,不知道小寶寶是生病了呢?還是隻是正常的生理表徵,例如:小寶寶的頭頂怎麼軟軟的?寶寶的尿布中出現粉紅色的黏液該怎麼辦?新生寶寶為何直睡個不停呢?他聽得到聲音嗎?小男嬰的陰囊腫脹是正常現象嗎?吐奶與溢奶有何不同?......等等諸如此類的疑難雜症均讓為人父母者充滿疑惑,再加上,有時父母不知如何去處理寶寶異常現象,一旦寶寶發生狀況時,往往手忙腳亂或過於緊張,因此具備基本的育兒常識與正確的觀念是每位新手爸媽不可忽略的。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第2張

我們將全方位針對照顧新生兒重點做一詳細介紹,以提供育兒父母們參考。

頭部問題

新生兒的頭型美觀與否?及腦部發育是否正常?常是許多父母們關心的事項。專家指出,在一般自然產中,有時候寶寶的頭部經過產道的擠壓,會產生水腫(即是所謂的產瘤);有些寶寶在用真空吸引器助產之下,頭骨骨膜下容易形成頭血瘤,這些都屬正常的現象,通常在出生數天後即會自然消失,不必做任何治療。

由於新生兒的顱骨尚未結合,所以形成前囟門及後囟門,前囟門大約在六個月左右就不易察覺出來;而後囟門因為僅有05~1公分左右,因此至寶寶二個月大時就會完全關閉。在新生兒健康檢查中,前囟門是必須檢查的專案之一,因為許多疾病可從此得知,如:嬰兒脫水時前囟門會凹陷;而腦壓增高時前囟門會膨起,另外,如果前、後囟門關閉的時間過晚都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觀察寶寶頭圍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功課。嬰幼兒的腦部發育是否正常,可從頭圍的大小看出端倪。平均而言,出生時頭圍約35~36公分左右,到一歲時可達46~47公分,我們可由頭圍的大小發現寶寶是否有大頭症、水腦症、小頭症等疾病。平時父母們為寶寶量頭圍的方式為,將捲尺從前額眉間上繞過枕骨突起再繞回前額眉間。

父母亦可從頭型看出寶寶是否有顱骨骨縫過早閉合的現象,因為如果顱骨骨縫太早閉合,除了容易造成畸形的頭型之外,有時更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警訊,父母需詳加註意。

總之,“多看”、“多量”、“多摸”是觀察頭部是否正常的三大步驟,父母們一方面要看寶寶的頭型是否正常?前囟門是否凹陷或一方面要量頭圍是否太大或太小;另一方面要摸新生兒的頭部,察看是否有產瘤或頭血瘤?對稍大的幼兒則要摸摸看前囟門是否太大、太小?是否有關閉?顱骨骨縫閉合狀況如何……等。

新生兒的落髮現象也是父母擔心的一個部份,剛出生的寶寶頭髮為柔毛,很少有髓質,在出生後第一個月,頭髮開始質化漸漸變粗,大約至七個月後趨於穩定,一般而言,父母對新生兒頭髮的粗細、濃密、顏色深淺並不須特別在意,因為這些外在的表徵都會隨寶寶的成長而變化,多數的新生兒落髮情形也會在週歲之前恢復正常,只有少數的先天性疾病,如發現寶寶的頭皮上看不到毛孔、不會出汗,則最好帶寶寶至醫院診斷。

眼睛問題

我們常發現新生娃娃容易有鬥雞眼的情形,這是因為嬰兒的兩眼內側因鼻樑較平,相對的中間的面板較寬,容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有鬥雞眼,此情形會在三、四歲左右得到改善。但如果父母懷疑寶寶有內斜視時,最好請醫師診斷;此外,因為嬰幼兒的下眼皮較肥厚,容易使眼睫毛向內卷,如此很可能因常摩擦眼球而導致發炎,如果長期沒得到改善則需治療。

出生寶寶的眼皮上常會沾上很多黃色的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阻塞的因素,遇到此狀況,父母可以每天幫寶寶在鼻樑按摩幾次,讓阻塞的鼻淚管維持通暢,眼屎必會減少。

 耳鼻喉問題

前述提及嬰兒的鼻樑較塌平,加上鼻孔較小,因此當鼻腔有分泌物時就容易阻塞。此外,要提醒父母的是,嬰兒對外在的冷空氣容易過敏,特別是在早上或睡醒時,鼻腔分泌物更易增多,鼻塞的現象更明顯。當然除了正常因素外,一些疾病(如感冒、過放性鼻炎……等)也會造成小兒鼻塞,此時可就要請醫師幫忙了哦!

也因為新生兒的多器官未臻成熟、本身支氣管管徑細小等生理面常因素,或感染其他的呼吸道疾病異常現象造成嬰兒常有痰音,所以幫寶寶處理痰幾乎是每位新手爸媽必經的過程。

該如何替寶寶處理痰呢?如果寶寶餵食正常、呼吸順暢、活動力強,則此痰音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在4~6個月大時自動消失,但如果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作息,就必須請醫師診斷寶寶是不是感冒了,這時父母們就必須替寶寶拍痰。

面板問題

一半以上的寶寶在出生後48~72小時,面板會出現黃色,到了兩星期左右會漸漸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無害的,但如果黃疸的時間過久或膽紅素特別高,則須至醫院檢查,必要時進行照光。

由於剛出生的小Baby全身附著著一層胎脂,使得面板看起來較不明亮,而胎脂通常在幾周內會自動褪去,此外,新生兒在出生24~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現象,並持續2~3周。由於新生兒的表皮角質層於出生時並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質分泌不足,所以以新生兒的面板較容易產生乾燥及皸裂現象,父母最好定時為寶寶擦拭嬰兒油以滋潤寶寶的面板。

另外,新生兒的臉上常會發現一些白色的“慄粒疹”,或鼻頭上散佈一些類似痘痘的“新生兒痤瘡”,或頭部、眉毛、雙頰、耳朵等處,常有一些不易去除的黃色屑屑,這些現象多數會在數個月後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冬天時常見許多小寶寶臉上紅通通的,面板相粗且乾燥,形成所謂的溼疹,這時就需給予充足的嬰兒油或凡士林等嬰兒保養品來改善面板狀況;另一種常見的皮疹是痱子,由於新生兒的汗腺尚未成熟,因此很容易造成汗孔阻塞而導致發炎,父母不得等閒視之。

寶寶尿布疹是令父母傷腦筋的問題。因為尿布疹與屁股常和大小便接觸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當寶寶腹瀉時就容易引起尿布疹。勤換尿布是預防尿布疹的不二法門,而對於較嚴重情況或有徽菌感染時,則應經醫師指示塗藥治療。

“胎記”是另一種在面板上呈現的狀態,它是因為某些正常些正常細胞過度滋生所形成的結果。有部份的蒙古斑、莓狀血管瘤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消失,但有些卻會一輩子伴隨寶寶成長,其實只要不會轉化成面板癌並無大礙。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第3張

 骨胳問題

新生兒常會出現弓形腿的腿型,這是一種膝蓋內翻的現腿型,這是一種膝蓋內翻的現象。正常骨骼的發育本來就是由膝內翻慢慢變成膝外翻,所以出生到二歲左右是膝內翻,隨著年齡漸漸轉外翻,此時父母不必擔心孩子長大之後會會是O型腿,但如果超過3歲仍有O型腿的情形,最由專科醫師診斷。

溫度問題

中國人傳統的觀念總以為寶寶的衣服穿的愈多愈不會感冒,殊不知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及面板汗腺尚未成熟,如果再加上外在環境的溫度過高,寶寶的體溫就會居高不下,這就是為何剛出生的寶寶會突然發高燒、面板泛紅的原因。如果寶寶只是體溫升高,其他的飲食、精神狀況均良好,父母們可用溫水為寶寶擦拭身體,當溫度不再升高即毋須擔心。溫度過高不是好事,然而太低也不行,最佳的室內溫度為26度~28度之間,而正常新生兒的肛溫為36.5度~38度左右,如果肛溫降到36度以下就有危險性,此時除了給予寶寶毛毯或熱水袋外,應儘速送醫。

消化問題

母乳是新生寶寶最好的食物,因為它除了一般的營養素之外,另外含有免疫抗體,可增進寶寶的抵抗力,而如果必須以嬰兒配方奶粉取代時,必須注意沖泡奶粉的濃度(依奶瓶上指示沖泡)。新生兒常會產生溢奶的情形,此乃因為嬰兒賁門不成熟所導致,通常在寶寶1~1歲半左右會得到改善,父母可藉由替寶寶排氣、右側躺方式避免發生溢奶現象;吐奶則與溢奶完全不同,寶寶吐奶情形如同大人嘔吐一般,如果為嚴重的嘔吐(一天吐4~5次)則需找小兒科醫師診治。

排洩問題

一般而言,剛出生寶寶在第一天便開始排尿,如果寶寶在出生二天過後,仍無尿尿的現象可就要請醫師檢查了。新一天排尿6~8次,再者因為新生兒的尿液中含蛋白質、膿細胞……等,且尿酸的成份也很高,所以常會發現尿液中出現紅色液體,此為正常現象。

寶寶在初生時大便為稀軟的墨綠色胎便,到2、3天之後漸漸轉為黃色;此時的排洩習慣來自於大腸的反射,因此幾乎在喝完奶之後便會有排便的動作,一天約5~6次。

生殖器官

當父母看到家中的男寶寶陰莖出現一小塊突起時,可能會十分緊張,以為寶寶長了腫瘤,其實這是因為有些嬰兒的包皮過長,如果父母沒做好清潔的功夫,就容易囤髒東西而形成包皮垢;對於包皮過長的寶寶,一定要開刀割包皮,等寶寶年紀稍大些開刀為宜。

此外,男寶寶的陰囊太大,通常可能為陰囊水腫,檢查的方式為父母們可床燈光調暗,以手電筒照射腫脹的部位,如果是透光則為陰囊水腫,正常的現象會在6~12個月大時恢復正常;倘若沒有透光則可能為疝氣,此狀況必須依醫師指示決定是否開刀治療。

有些父母會發現男寶寶的生殖器似乎過短,其實這是因恥骨的脂肪太厚,生殖器被包在裡面所致,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對女寶寶而言,最常發現的是下體出現如月經的分泌物,這也是正常現象。

其他問題

新手爸媽會發現生寶寶的胸部會稍微突起、乳房顯得腫脹,甚至有時會分泌乳汁,這是由於嬰兒來自母體的荷爾蒙所導致,會自然的消失不須做任何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切忌不可特去擠壓寶寶的乳房,如此不但會引起疼痛,也容易遭細菌感染引起“乳腺炎”。

“臍疝氣”也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尤其以早產兒最常見。此為在肚臍部位出現鼓起膨出的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臍下方腹肌的肌膜有缺陷,通常在2~3歲前即會消失。

平常需保持臍帶的乾燥,因為如果臍帶經常溼溼的,很容易使臍帶產生肉芽組織,嚴重時會發臭,因此,臍帶護理是父母不可忽視的工作。一般新生兒的臍帶約在1~2個星期脫落。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第4張

2:嬰兒常見疾病護理要點摘要

【新生兒腹瀉】 

新生兒的消化功能不成熟,發育又資訊理論快,所需熱量和營養物質多,一旦餵養或護理不當,就容易發生腹瀉。爸爸媽媽要清楚造成寶寶腹瀉的原因,儘量避免人為因素給寶寶造成腹瀉。  

1、生理性稀便   

不同餵養方式的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當寶寶出現大便次數多及稀便等“腹瀉”表現時,可能還無法斷定寶寶得了“腹瀉”。如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以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如果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當然,對於人工餵養的寶寶,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現像鼻涕狀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應及時找專家檢查治療。

症狀: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次數較多、較稀、色黃。寶寶精神好,吃奶正常,體重增長正常。

對策:合理餵養,加強護理,注意寶寶的精神、胃口、體重變化,一般無須特別處理。若懷疑是真腹瀉,應考慮以下原因,或及時進行專家治療。

2、餵養不當   

給新生兒餵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奶粉中加糖、奶液過涼或過早新增米糊等澱粉類食物,都容易導致新生兒積食,從而引起寶寶腹瀉。

症狀:腹瀉,大便含泡沫,帶有酸味或腐爛,有時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嘔吐、哭鬧。

對策:糾正不科學的餵養方法。若症狀不能改善,應到醫院接受治療。

 

3、對奶粉過敏   

100名寶寶中有2~7名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這種症狀多出現於2~3個月的寶寶。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症狀。   

症狀:使用牛奶或奶粉餵養後有難治性、非感染性腹瀉超過2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伴隨面板溼疹、蕁麻疹、氣喘等症狀。   

對策:根據醫生的處方給新生兒餵食特殊的奶粉。    

4、患感冒   

在寶寶患感冒時常伴有腹瀉症狀,因此,只要從根本上把造成腹瀉的魁禍首——感冒治好,腹瀉也就自然而然地痊癒了。如果擔心寶寶會出現脫水症狀,應適當給予口服補液。

症狀:感冒、腹瀉   

對策:加緊治療感冒,預防脫水。   

5、病毒或細菌感染   

因病毒或細菌感染而造成的腹瀉中最具挖根生的是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佔秋冬季節寶寶腹瀉的70~80%,所以人們常把它稱作秋季腹瀉。傳染性很強,能在家庭、幼托兒及兒科病房流行。發病時伴有嘔吐、發熱,若不及時處理可出現脫水症狀,因此要格外注意。   

症狀:大便呈黃稀水樣或蛋花湯樣,量多,無膿血,應考慮輪狀病毒感染。若大便含黏液膿血,應考慮細菌性腸炎。常合併嘔吐、發熱。   

對策:不要猶豫,立即找專家接受治療。   

貼心提示: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寶寶清潔衛生,經常清洗寶寶的小屁屁。患腹瀉的寶寶要注意腹部保暖,同時讓寶寶多休息。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第5張

【新生兒鼻塞】

新生兒的家長常會遇到小寶寶鼻子堵,流鼻涕,但由於新生兒鼻腔小,鼻涕常排不出來,鼻涕幹後形成鼻痂,堵住鼻孔,孩子呼吸困難,家長遇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

新生兒鼻腔發育尚未成熟,鼻腔比較短小,鼻粘膜內血管豐富,接觸忽冷忽熱的空氣或病原體侵犯後可能會引起炎症,鼻粘膜充血腫脹,鼻腔內分泌物明顯增加,表現為鼻子不通氣,並且流鼻涕,此時由於孩子不舒服,常常會哭鬧、煩躁不安、嚴重時張口呼吸,並影響吃奶。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流出鼻孔的鼻涕可用柔軟的手絹或紗布輕輕擦拭,擦拭次數多了面板會發紅,嚴重時面板可能被擦破,可以用溫熱的溼毛巾將鼻子捂一捂,輕輕的塗上一點油脂以保護面板。鼻子不通氣時最好側臥,以免鼻涕流進耳道引起中耳炎。鼻堵時不要給新生兒用滴鼻劑,因為許多滴鼻劑內含有麻黃素,有血管收縮的作用,不適用於新生兒。如果鼻孔內有鼻痂,可以用棉籤沾少許清水輕輕出去鼻腔內的鼻痂,動作要輕,注意不要損傷寶寶的鼻粘膜,以免引起鼻出血。

寶寶為什麼會鼻塞?

鼻塞不一定就是感冒了,這一條規則特別針對新生兒。新生兒的鼻腔狹小,在鼻黏膜水腫或有分泌物阻塞時特別容易發生鼻塞。如果房間的溫度太低,寶寶鼻塞的症狀會更明顯。不用擔心,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些鼻塞的情況是由於生理結構引起的,不是病。有的寶寶還常流出少量的鼻涕,乾燥後成了鼻屎,顏色呈淡黃色,這也是屬於正常情況。

應對新生寶寶的鼻痂

看到寶寶鼻子裡有鼻痂了,可先用手指輕輕揉擠兩側鼻翼,等到鼻痂稍為鬆脫後再用乾淨的棉籤卷出來。如果鼻痂不容易鬆脫,可先向鼻腔裡滴一滴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潤溼後的鼻痂比較容易鬆脫。

媽媽在日常照看寶寶時應該注意什麼?

1、鼻子呼吸不暢,如果不影響吸吮的話,您可以試著墊高枕頭,觀察一下行不行。

2、當寶寶鼻塞嚴重時試著轉變寶寶睡眠的體位,症狀會減輕一些。

3、當寶寶吃幾口奶就停一會兒用嘴呼吸一下,或者邊吃奶邊哭,很可能鼻子被鼻涕或鼻痂堵住了,要注意清理。

區別鼻塞的異常情況

1、如果鼻涕很多、顏色澄清,或乾結後鼻屎堵住鼻孔,寶寶只能不停地用嘴呼吸,這時需要考慮可能是傷風感冒了,應該及時去就診。

2、如果流出的鼻涕有臭味、帶血絲,鼻子腫脹,有可能是鼻子內有異物。

3、新生兒鼻塞時間長,用過一些辦法無效,這時要排外新生兒腺樣體肥大。可以請耳鼻喉科醫師會診。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第6張

【新生兒紅屁股】

寶寶紅屁股在醫學上又稱尿布疹。紅屁股的發生與早產兒、低體重有關,發生尿布疹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臀部面板長時間潮溼,悶熱更會加重紅屁股的程度;糞便及尿液中的刺激物質會使小屁股發紅;臀部面板經常接觸一些清潔液也是一個誘發原因。

尿布疹的主要表現是尿布包裹的位置面板紅,有時有脫屑或小水泡,厲害時會有膿泡、破皮及潰瘍。黴菌和細菌會將尿布疹變得較為複雜,或加重尿布疹。

尿布疹不是嚴重的面板病,因為新生兒的面板生長得快,如果護理得好,一般2-3天就能好轉,反之就會給寶寶的生活帶來影響。護理紅臀可以參照以下幾點:

1、儘量不要給寶寶裹尿布,這是預防尿布疹的最佳方法。最好每天都讓寶寶的小屁屁在空氣中多晾幾個小時,這樣可以避免面板與尿液接觸。

2、經常更換尿布。這也是預防尿布疹的方法,新生寶寶大約每15分鐘到20分鐘就會排一次尿,雖然他們的尿量只有一湯匙,但是我們還是建議每隔2至3小時就更換乾淨的尿布,尤其是在寶寶大便之後,更應立即更換尿布。

3、破皮嚴重者,可以用家裡帶有紅外線功能的檯燈,給寶寶照射臀部,但要注意保持一定距離,溫度適中。每天照射1-2次,每次15分鐘。

4、如果是單純性尿布皮炎(就是沒有感染者),可搽擦護臀霜、油膏等嬰兒護膚品。如果感染者,要儘快就醫。

5、洗尿布不要用肥皂、洗衣粉等強刺激性物品。有小便的尿布要用開水燙,清水洗;有大便的尿布,可以用鹼性不強的物品,如香皂洗,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晒。

還有一些小方法:用茶樹油或者是香油給寶寶擦紅屁股,效果很好!方法:寶寶便便或者尿尿後,用溫水給寶寶清洗小屁股,然後用乾淨的棉質的毛巾輕輕將小屁股上的水按吸乾淨,注意不要擦,會刺激到面板,然後塗上一層薄薄的茶樹油或者香油,一般三天就能好,試試吧!

【新生兒吐奶】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道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吐奶是由於嬰兒較小,嬰兒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或者含奶嘴的方式不正確,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連續吐幾次,每次餵奶時均吐,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大便情況如何,精神有無改變等等。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溢奶多半是由於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後,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於上方,容易衝開賁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溢奶。

仰臥餵奶,是不少家長都是採取寶寶仰臥時餵奶的方法,其實這是不太科學的。由於寶寶胃結構的特殊性,仰臥時,很容易造成奶水在胃裡滯留,導致增加嬰兒吐奶的可能性。

減少吐奶的七大守則:

1.適量餵食,切勿過多。   

2.少量多餐,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3.每次餵奶中及餵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4.餵奶時不要太急、太快,中間應暫停片刻,以便寶寶的呼吸更順暢。   

5.奶瓶開孔要適中,開孔太小則需要大力吸吮,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入口腔再進入胃中;開孔太大則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礙呼吸氣管的通路。   

6.在餵食完畢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會兒,並輕拍其背部。在躺下時,也應將寶寶上半身墊高一些,最好是右側臥,這樣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在餵食之後,不要讓寶寶有激動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搖動或晃動寶寶。

吐奶等相關緊急情況

因為食道的開口與氣管的開口在咽喉部是相通的,吐奶時最怕的,就是奶水由食道突然反逆到咽喉部時,剛好於吸氣的當兒,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量大時,將造成氣管的處理堵塞,呼吸不能進行,馬上會缺氧危及生命。量少時,可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

如果寶寶有大量嘔吐的情形發生,請參照以下方法處理:

側向一邊

如果平躺時發生嘔吐:迅速將寶寶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因重力而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用手帕、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口腔內甚至咽喉處,將吐、溢位的奶水食物大略及快速的清理出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免得阻礙呼吸。此時,清除口腔要比鼻腔重要!所以平常身邊隨時要配置小手帕、小毛巾,以備不時之需(鼻孔則可用小棉花棒來清理)。

拍打背部

如果發現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暗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馬上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硬質床),用力拍打其背部四至五次,使其能咳出。

捏腳底板

如果這些步驟都做了,但寶寶還是無反應,即刻用力刺激其腳底板(或夾或捏),目的在使寶寶因感覺疼痛而呼吸,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寶寶能吸氣,氧氣能進入肺部,以免缺氧。在窒息救命時刻,最重要的是爭取時間把空氣(氧)送入肺中,而不是在浪費時間的想如何把異物取出,這點觀念非常重要。   

在以上處理過程中,寶寶應同時的向醫院或診所轉送,讓專業的兒科醫師再做進一步處理或檢查才能完全放心。如果嗆奶後寶寶呼吸很順暢,最好還是想辦法讓他再用力哭泣(哭泣即是大量的呼吸)一下,藉以觀察寶寶哭泣時的吸氣及吐氣動作,看有無任何異常(如聲音變調微弱、吸氣困難、嚴重凹胸),如有則即刻送醫。如果寶寶哭聲洪亮、中氣十足、臉色紅潤,則表示一時並無大礙,可再觀察一陣子。有時,胸部的X光檢查也是必要的。

剛出新生兒怎麼護理 最詳細的護理指南全在這兒 第7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