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人是誰寫的這句話

心理2.44W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人是誰寫的這句話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坷,只有過不去的人。

楊絳先生曾說: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越細,香得愈濃烈。”

前半生,楊絳歷經戰亂饑荒的動盪歲月,嚐盡了生活的苦後半生,終於苦盡甘來,卻又面臨生離死別的絕望。

但她卻用獨有的樂觀豁達把苦難磨碎,衝調成一杯醇香濃郁的咖啡,笑著撫平歲月的傷痕。

她百年風雨沉浮的經歷告訴我們:人這一生,會吃很多苦,受很多傷,經歷無數的跌宕起伏。

但真正的智者,從不逃避苦難,而是敢於迎難而上,在生命的歷練中,活出淡定與從容。

01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一段最艱難的日子。

老話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與人言不過一二。

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一段黯淡無光的日子,或是無人問津的低谷期。

然而,楊絳的苦難時光卻分外漫長,她出生於新舊社會變革初期,歷史的劇變讓她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尤其是上海淪陷的“孤島”時期,十里洋場的上海被日軍佔領,楊絳與家人擠在法租界避難,日子過得異常艱辛。

楊絳先前就職的學校被迫停辦,剛回上海的錢鍾書找不到工作,柴米油鹽成了頭等大事。

不得已,楊絳當起了家庭教師貼補家用,可依然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為了三鬥白米,楊絳又在一所離家非常遠的國小代課,每天輾轉近一個多小時才能趕到學校,她常常困得在公交車上直打盹。

其實那時,楊絳不是沒有別的出路,日本人多次邀請她和錢鍾書出任職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牛津大學也曾向他們拋來橄欖枝。

但楊絳不願為虛名所累,更不願仰人鼻息過日子。

生活清苦粗糲,但閒暇之餘,楊絳卻苦中作樂,把淪陷區的水深火熱、苦難悲傷寫進劇本,同時也把希望、勇氣和力量融入劇情。

1943年春,楊絳以一個孤女來上海投親,嚐遍人情冷暖的故事為藍本,創作了戲劇《稱心如意》。

劇中令人捧腹的幽默,使人心酸的遭遇,還有“稱心如意”的結局,讓很多觀眾哭著看戲,笑著走出劇院。

有人問楊絳,生活在淪陷區的上海,何以讓淚和笑、悲和喜只隔了一張紙。

楊絳笑稱,“我們還年輕,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過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雲開日出。”

的確,人生在世,沒有誰能一帆風順,也沒有誰能一直平步青雲。

但一片烏雲擋不住所有陽光,一次跌倒泥濘不了整個人生。

不論現實多麼殘酷,人生總有希望在轉角。

02

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自己撐過去。

人民網曾評論說,“讀過《我們仨》的人,當忘不了裡面漫長得揪心的夢。”

那是一個萬里長夢,夢裡寫盡了楊絳對丈夫和女兒的無盡思念,還有一程又一程相送的不捨眷戀。

或許人只有難過到極致,才會把滿腔的苦痛變成一場大夢。

1994年,錢鍾書被查出膀胱癌、右腎萎縮壞死,手術後身體每況愈下。

沒過多久病情又加劇,只能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

雪上加霜的是,女兒錢瑗因肺癌晚期藥石無醫,僅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

接踵而至的噩耗,差點把楊絳擊垮。

她手撐在樹上,頭枕在手上,胸口似撕裂般疼痛,只聽得噼嗒一聲,心摔成血肉模糊的沫沫。

世間最殘酷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痛心入骨的楊絳卻不得不掩起悲傷,因為錢鍾書正重病著,她強裝笑臉,像往常一樣讀女兒的文章給他聽。

老病相催,楊絳只盼能多一次陪伴,多一天相守,再多一程相送。

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楊絳的深情未能留住錢鍾書的生命,1998年底錢鍾書與世長辭。

耄耋之年,楊絳接連喪女、喪夫,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可她依然堅強如昔,把一個人的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有朋友來看望她,見她孤身一人忍不住放聲大哭,楊絳反而柔聲細語地寬慰來人:

“我都挺過來了,你還這樣哀傷?往深處想,痛苦的擔子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有句話說得好,“越是艱難,越要修心。”

苦難可以壓垮一個人,卻壓不垮一顆堅韌的心。

即便暴雨突至,只要心懷憧憬,扛過雨打風吹,終會迎來萬里晴空。

縱然困難重重,也要淡定從容,你要相信熬過低谷,終能走向人生高峰。

03

好的人生,都是從苦難中熬出來的。

看過一個故事:

有位農夫種下小麥後祈求上帝,希望風調雨順,不要有天災蟲害。

上帝說:“如你所願。”

地裡的麥苗長勢果然比往年都要好,農夫喜不自禁。

可等到秋天收割時,農夫發現所有的麥穗全是癟的。

農夫含淚問上帝:“這是怎麼回事?”

上帝告訴他:“因為你的麥穗避開了所有的考驗。”

過濾了生活的苦難,也就錯失了飽滿的人生。

一粒麥子的成長,尚且離不開挫折的磨礪好的人生,更需要在艱難困苦中淬鍊。

送走女兒和丈夫後,楊絳深居簡出,過著隱士生活,不少人以為她沉浸在傷痛中,很難捱過孑然一人的孤苦。

但年近90歲的楊絳不僅沒有被悽苦孤寂擊垮,反而活出了明媚優雅的百歲人生。

她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在古聖先賢的對話中,找尋精神安寧的港灣。

她一個人重溫過往,寫就的《我們仨》感動了無數人。

更令人欽佩的是,她不顧高齡、不辭勞累,夜以繼日地整理錢鍾書生前的手稿。

打趣道:“我是錢辦主任,得留在人間打掃戰場,盡完我應盡的責任。”

錢鍾書的手稿數量多到,整整裝了四個麻袋,有中、英、法、德等多國文字再加上動盪年代東奔西跑,很多紙張早已殘缺。

楊絳戴著老花鏡,一點點地拼湊、貼上、裝訂字跡模糊難以辨認的,她還重讀原文,力求最大限度地復原手稿。

最終,錢鍾書的畢生心血得以流傳於世。

一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是鍾書對她的至高評價一聲“先生”,是世人對她的最高敬意。

那些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經過的難,一步步地鋪就了通往輝煌人生的階梯。

有位作家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苦厄的境遇,是生活的必修課,也是人生的修道場。

就像濃粥,要經過煎熬滾煮,才能熬出鮮濃滋味。

更像品茶,要嘗過最初苦澀,才能品到餘韻悠長。

04

楊絳一生風雨,幾多沉浮,但她始終明媚從容。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順時怡然,逆時安然。

正如有句話說的:“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坷,只有過不去的人。

常懷一顆樂觀心,在苦難中微笑前行,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一絲甜,再難的歲月,也能找到一處樂。

標籤:過不去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