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三國分裂時期對經濟的影響

心理1.4W
三國分裂時期對經濟的影響

我覺得應該肯定是影響當時的經濟發展,因為當時是三國,也就是魏國蜀國和吳國,這三個國家之間肯定在當時的物質交流,或者說是經濟交流,肯定不會那麼頻繁,所以相比於其他的大一統時期來看,對於經濟方面的一個影響肯定是存在的,畢竟物質交流沒有那麼方便。

我覺得應該肯定是影響當時的經濟發展,因為當時是三國,也就是魏國蜀國和吳國,這三個國家之間肯定在當時的物質交流,或者說是經濟交流,肯定不會那麼頻繁,所以相比於其他的大一統時期來看,對於經濟方面的一個影響肯定是存在的,畢竟物質交流沒有那麼方便。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由於長期的分裂割據與戰禍連綿,社會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導致經濟上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而為了應對這場經濟危機,三國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也從另一個層面,映射了三國不同的結局。

其實,早在東漢初期,東漢政府便東延續了秦代和西漢政府對鑄幣權的壟斷。

但是因為東漢本身就是在豪強勢力支援下方才建立的,導致東漢的貨幣政策相當混亂,也導致東漢長期的通貨膨脹。

尤其是到了東漢末年,董卓為了搜刮錢財以充軍用,更是私鑄質量低劣的錢幣投入市場。

董卓通過鑄造面值與之前相同、但重量大為縮水的貨幣來換取百姓手中貯藏的足值貨幣,達到進一步搜刮財富的目的。

董卓的這次鑄錢行為,在當時引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物價飛漲,特別是糧食的價格,不僅加劇了之前惡劣的經濟形勢,而且制約了三國時期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由於董卓所發行的貨幣主要流通於北方,所以這場通貨膨脹的危機對曹魏的影響是最大的。為此,曹操在統一北方後採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來恢復經濟發展。

建安元年,曹操開始在許昌地區招募農民實行屯田,此後,屯田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國內的經濟得到明顯改善,糧食也因此儲備充盈。

除此之外,政府徵收田租也是以實物徵收為主,穀物和布帛成為了交換的媒介,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劣質錢幣的流通。

同樣是面對通貨膨脹,南方的蜀漢和孫吳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應對方式。

劉備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採取了是繼續鑄造虛值貨幣的辦法,這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

當初在董卓所鑄造的劣質錢幣的影響下,巴蜀地區也出現物價上漲等通貨膨脹的情況,面對這一情況,劉備在進入成都後,便採取鑄造“直五百銖”的方式應對。

所謂的“直五百銖”就是蜀漢政權鑄造的第一種錢幣,這種新鑄造的錢幣重量不過是五銖錢的四五倍,但是卻規定面值作百倍使用。

這意味著劉備以數量極少的銅幣換取了民眾手中四十多倍物資,而採用這種大灌水的方式,劉備僅僅幾個月便達到府庫充實的效果。

這導致益州原本就惡化的經濟環境,又迎來了新的一輪通貨膨脹,而且劉備入蜀後,一直沒有停止相應的軍事活動。

蜀漢南征北戰幾十年,耗費巨大,由於戰爭的需要,蜀漢政府只能不斷的鑄造虛值的大錢來搜刮百姓的財富,也導致蜀漢的統治一直難以得到益州本地人的認同。

這也是為什麼到了蜀漢後期,蜀漢的投降派為成為朝廷的主流,畢竟對於本地人來說,蜀漢政府對其的剝削確實過於嚴重了,通貨膨脹的惡果都由益州人承受了,他們怎麼可能對蜀漢有忠誠的念頭。

而割據東南的孫吳政權,面對這一經濟危機所採取的政策和蜀漢大同小異,都是選擇了” 苦一苦百姓”,鑄造虛值貨幣,轉嫁通貨膨脹。

雖然相比較於蜀漢,孫吳鑄造這些大錢的時間要晚一些,但是孫吳鑄造大錢的面值更高、品種更多。

蜀漢鑄造直百五錢已經很過分了,但是孫吳更狠,直接鑄造以一當五百的大錢,稱之為“大泉五百”。

這種大錢最初重量是十二銖,是五銖錢的兩三倍,可是面值卻是五銖錢的百倍。到了後期,這種大錢的重量降低到四銖甚至更輕。

想想就知道了,這種大錢的出現先必然導致盜鑄的泛濫,因為偷鑄一枚“大泉五百”所耗費的銅料和五銖錢差不多甚至更低,但是卻獲利百倍以上。

這樣高的利潤誰能忍住,反正擱我身上我是絕對忍不住的。所以為了打擊偷鑄氾濫的侷限,孫吳專門設立了監管盜鑄錢幣的機構。

本來孫吳政權所統治的江南地區本來是屬於銅礦資源豐富的地區,當時的武昌便是著名的冶煉中心。

但是在孫吳的統治下,歸家竟然沒有銅料了,只能詔令民眾百姓上繳鑄錢所用的銅料,官方按照其價值購買。

但是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你用貶值百倍的錢幣購買我貨真價實的銅料,那個傻子會罵給你,我要是有銅料直接自己鑄錢他不香嗎

所以孫吳的這條詔令基本上沒起到什麼作用,朝廷依然面臨著缺錢的問題,所以,孫權不久之後,又再次下令鑄錢,這次直接鑄造“當千錢”。

這種所謂的“當千錢”甚至比“當五百錢”重量更輕,想想就知道了,這種灌水的程度必然會導致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

孫吳和蜀漢兩國這種鑄造大錢的行為,引起了惡錢氾濫。由於所發貨幣的流通數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進而引發物價上漲。

而物價的上漲又使得統治者繼續鑄造各種名目價值更大的大錢,從而引發的惡錢的進一步氾濫,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而這種惡性新歡必然導致國家財力的逐漸衰竭,最終影響到政權的存亡。

後來,孫吳政權也察覺到這種大錢的危害,直接將其廢除,然後跟著曹魏學習,也逐漸以谷、布帛之類的實物代替貨幣充當一般等價物。

所以,通過對比上面提到的魏蜀吳三國應對危機的方法,便能一定程度上看出三國最後的結局。

一直靠著虛發貨幣維持軍事開支的蜀漢是最先支撐不住的,在其內部反對勢力的作用下,率先被滅,孫吳次之,而最終繼承了曹魏的西晉統一了全國。

標籤:分裂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