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黃魚養殖全過程

心理3.05W
黃魚養殖全過程

大黃魚養殖

1

科學培育苗種

黃花魚屬暖溫性叢集泅遊魚類,隨著水溫下降,部分魚群遊向60米等深線暖水處越冬。大黃魚春、秋兩季繁殖,生殖期時,魚群分批從外海越冬區向近海作生殖洄游。產卵後幼魚在近海長大,分散索餌。

中國沿海大黃魚產卵場約10個,產卵場一般位於河口附近島嶼、內灣近岸低鹽水域內的淺水區,水色混濁,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內,底質為軟泥或泥質沙海區。東海、黃海區水深一般不超過20米,南海區不超過30米。

大黃魚一生能多次重複產卵,春汛產卵場水溫上升到15℃~17℃時開始叢集產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懷卵量與個體大小成正比,10~275萬粒不等,一般為20~50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無色油球,直徑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8℃時約經50小時孵出仔魚。

各地方群年齡組成不同其個體壽命、性成熟年齡也不相同:東海北部、中部群個體壽命最長,最高齡魚為29齡,但開始性成熟年齡較遲,少數為2齡,一般為3~4齡。粵西群大黃魚壽命最短,最高齡魚僅為9齡,但性成熟年齡最早,少數個體1齡開始性成熟,大部分個體為2~3齡。閩、粵東群大黃魚處於二者之間,最高齡魚為17齡,大量性成熟個體為2~3齡。

2

苗種放養技巧

放養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致,計劃當年達到400克以上商品規格的,放養的魚種規格每尾要在100克左右當年可達商品成魚規格的,一般選擇60~90克魚種,有條件的話,放養100克以上魚種更好。放養密度應控制在每畝400~700尾。放養時間以4月中、下旬以後為宜。魚種放養前先圈養在池塘中的圍網內暫養2~3星期,然後再放養。

幼魚主食橈足類、糠蝦、磷蝦等浮游動物,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蝦、蟹、蝦蛄類),生殖盛期攝食強度顯著降低,生殖結束後攝食強度增加。

養成階段餌料一般以冰凍上層魚為主,並輔以粉狀配合餌料。上層魚用刀切成適口的魚肉塊,加工方便,不易散失,或把魚絞成肉糜,拌成粘性強的團狀餌料,用手擠壓成大小不同的塊狀物來投喂。魚肉糜可混入部分粉狀配合餌料或其他餌料,也可新增必要的維生素及藥物。

養成期間一般每天早、晚各投餌一次。同真鯛、鱸魚等相比,大黃魚具有攝食緩慢且量少等特點,因此投餌要慢。高溫期間生長最快,為保持商品魚金黃色的天然體色,養殖後期需在網箱上加蓋遮陰物控制光線。最佳生長水溫22℃~26℃,鹽度1.8%~2.5%,溶氧量為每升5毫升以上,酸鹼值為8。

3

日常管理方法

池塘要求進排水便利,最好每天可換水池塘面積以15~30畝為宜,池深2~3米。池水比重在1.01~1.025之間,透明度在0.5米以上,水溫在8℃~28℃,溶氧要求在每升5毫升以上,酸鹼值要求在8~8.5之間。魚種放養之前要先晒塘1個月,再進水10~15釐米,全池潑灑生石灰每畝150公斤,以改善底質並在魚種放養前進排水一次。

每天都要換水,水質好時,每天1次,反之2次。高溫季節,晚上換水最好,換水量依水質情況而定。大暴雨後池塘表層比重下降明顯,換水時應把表層淡水先排出,待海區潮位較高時再進水。每10天左右潑灑生石灰水,以改善水質。

要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尤其是在高溫季節又逢小潮水換水困難時,要特別注意做好晚上與凌晨的巡塘工作。認真觀察魚的活動情況,發現問題要及時採取措施。如有浮頭不下沉的,要進水(或抽水)增氧。若發現病魚、死魚,或無特殊原因而攝食量明顯下降的,要及時檢查,並採取相應措施。

池塘養成期間,一般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小潮汛換水困難時可投一次。若水質不好又無法進水時,也可以暫停投喂1~2天。其投喂量相應比網箱養成的要偏少些。池塘大黃魚投喂應固定地點,並且最好固定在靠排水口處,以便把殘餌排出池外,投喂速度要慢一些,時間要長一些。若未見魚群上浮搶食,或下水中攝食時發出的叫聲,就不宜再投。

4

疫病防控措施

貝尼登蟲病。9~11月為流行季節,在秋苗培育階段,常與刺激隱核蟲、錨首蟲混合感染,加重病情,若不及時治療,可在短時期內造成大批量死亡。病原是貝尼登蟲,是一類單殖吸蟲,蟲體橢圓扁平,白色,長6~7毫米,肉眼可見。蟲體寄生在魚體的嘴、眼、體表、鰭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狀,大小如芝麻粒,也有人稱之為“白芝麻病”、“白蟻病”。

蟲體數量多時呈白斑狀,該蟲附著在魚面板上或鱗片下,攝取魚體上皮細胞血球,造成魚體創傷,病魚體表黏液分泌過多,焦躁不安,不斷狂遊或摩擦網壁,以致鱗片脫落,引起感染。病魚食慾減退,最後消瘦衰竭而死。死魚體表破爛不堪、黏液增多、鱗片脫落,眼受損,鰭條殘缺不全,鰓暗紅,魚體消瘦。把病魚放在淡水中浸泡幾分鐘可見到蟲體脫落。

最有效方法是用淡水浸浴病魚20~40分鐘,分3次進行,每次浸浴10分鐘左右用150~200國際單位福爾馬林藥浴20~30分鐘按魚體重3%~5%投喂紅黴素藥餌,連喂5天用每升30毫克土黴素浸泡10分鐘左右,一週後重復一次。

瓣體蟲病。該病流行於4~6月份,水溫25℃以上時為發病高峰期,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寄生蟲疾病,主要危害剛培育出的全長20~50毫米小魚苗。病原為石斑瓣體蟲,其身體中部略靠一邊有一個卵圓型大核,前部及背部前緣有叢生纖毛,蟲體能夠藉助纖毛擺動在水中迅速遊動。

瓣體蟲寄生在魚體表、鰭條、鰓絲上,使魚體黏液分泌增多,鰓部貧血呈灰白色,鰓絲浮腫,粘有許多泥樣汙物,體表也有不規則白斑。病魚食慾減退,攝食大為減少,離群慢遊,體色變淺,呼吸困難,很快因體質衰弱而大量死亡。此病發病快,病程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若不及時治療,可造成大批量死亡,日死亡率可達10%以上。

可用200~250國際單位福爾馬林海水溶液浸洗20分鐘,浸洗時密度控制在每升25~35尾並充氣增氧以呋喃唑酮用淡水配成每升20毫克濃度,將病魚浸洗3~5分鐘以硫酸銅用海水配成每升2毫克濃度浸浴病魚10~20分鐘浸洗後在餌料中新增20%~30%抗菌素(如四環素、紅黴素等)投喂5天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