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濟南炒米店的由來

心理2.23W
濟南炒米店的由來

炒米店曾是齊魯古道上的一個重要店鋪。早就聽老人們說: “古時候從泰安、肥城等地來濟南,需要在炒米店打尖或住店。”

炒米店位於長清開山附近,自古缺水,鄉民或旅客多食炒米,因而得名。地質學上,這裡有舉世聞名的“張夏——炒米店”地形。炒米店名字很響,還有一層原因是——山東巡撫佛倫曾經幫助村民挖井解決吃水問題的動人故事。

近年來,工作之餘留心於齊魯古道的資料和實物,探訪炒米店早就在計劃之中。由於工作單位離炒米店很近,不經意地竟把它放在了搜訪計劃的後面——反正來回也就幾裡地、很方便。去年冬天,在我的推薦下,同事小羅先生已提前去訪尋一番,歸來說:“有一古橋,幾乎已經隱埋在地下。還有一古廟,似在一戶農家院裡,不方便進去。”

4月22日午休之際,去加油站加油。時值豔陽高照、綠蔭才成,心情很放鬆。忽然想起去看一看炒米店的古蹟。

炒米店曾是齊魯古道上的一個重要店鋪。早就聽老人們說: “古時候從泰安、肥城等地來濟南,需要在炒米店打尖或住店。”炒米店位於長清開山附近,自古缺水,鄉民或旅客多食炒米,因而得名。地質學上,這裡有舉世聞名的“張夏——炒米店”地形。炒米店名字很響,還有一層原因是——山東巡撫佛倫曾經幫助村民挖井解決吃水問題的動人故事。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時任山東巡撫的佛倫路過此地,聽說百姓缺水,吃水要到幾裡地之外去挑,一日三餐靠炒米度日。他下決心要為村民挖掘一口水井。貧窮的老百姓湊不出挖井的錢,於是他自己捐款。為了鼓勵大夥早日挖出井泉,佛倫許諾:“每挖出兩升石渣給一升銅錢,每挖出五升沙土給一升銅錢。”井越挖越深,但始終不見水滴,這可讓挖井的人失去了信心。佛倫巡查回來時,挺說了這件事,決心請自到井下看看。他乘轆轤下到井中,忽然聽到半壁有水流的聲音,於是命人鑿開石壁,一股清泉噴湧而出。眾人心花怒放、奔走相告---------

為了紀念佛倫為大家挖井的恩情,老百姓尊稱他為“佛公”,並把村名改為“佛公店”,直到解放後才又改回原名。

進村先問詢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姐:“這裡是不是有一座古廟”她往南一指說:“往南一直走,上了大崖子就是!聽說那廟是宋朝修的,怎麼你是文化局的要為俺莊修廟”我笑著邊走邊說:“俺是特地來玩的,聽說這個廟挺有名來看看。”

炒米店村南的土崖上,一座大廟的西山牆從綠葉間看過去顯得格外壯觀。可能是為了防止它坍塌,村民從牆外用石塊砌成坡形來幫助支撐著它。

轉到正面一看,五開間的大殿巍然屹立、非常壯觀,在這偏僻的山村能看到這種規模的大殿真是始料不及。房子已經露了天,散落下來的磚瓦遍地都是。從新式的門窗和四周的建築來看,我推測這裡曾經當做村裡的國小使用。大殿前東側的一株虯龍般的古樹似為枯木,但仰頭望過去,卻看到了剛剛長出的黃綠枝芽。

炒米店古韻

我一步跨上窗臺,從毀掉的窗櫺空隙鑽進大殿。大殿內除了碩大的房樑和柱子,空無一物,野草和灌木已經從殘垣斷壁間生長進來。

粗大的房樑上仍然能看到精美的彩繪花紋,東面的山牆壁畫題:“日出扶桑”,西面山牆的壁畫題:“日落崑崙”。

大殿內的柱子分為兩種:一種是石質稜柱,下有素面的鼓形柱礎另一種為木質圓柱,下有覆盆蓮形柱礎。由此可斷定——此殿已經過多次重修。前牆處的基礎部分露出須彌座,這可能是在改建成學校時將佛像下的須彌座砌在了這裡當石基。

斑駁的牆上仍然能看到殘存的毛筆書寫的文字和拙劣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字跡,這些都讓我聯想到它曾作為學校的證據。

佛公井碑

大殿前的空地上,有一方約3米高的巨大石碑,碑身用數道鐵箍環繞加固,碑額與碑身已經分散開來,但這巨大的石碑上卻只刻有兩個斗大的字——“仙井”。細看時還有幾個小字——“佛大老爺創始,桑大老爺告成”。從這方石碑形制我看到了當年村民的真誠謝意和粗獷的性格

這方石碑讓我一下子斷定它是朗公井旁的石碑,但赴近並沒有發現水井。我想找個人問問,時值中午,四處空無一人,只有我自己落寞地在樹蔭下辯讀古碑。

南牆下橫臥著三四方石碑,有康熙年間的、民國的等,我驅開覆在一方石碑上的黃土,在題記處發現“重修泰山行宮呂祖祠碑”的字跡,由此可知,此點為泰山行宮的故跡。

東面橫放的條石上刻有“德配天地眾生欽”的字樣。

我望著這空蕩蕩的大殿,不由得為它擔起心來——破爛成這個樣子,說不定那會兒就被拆遷了!不由得彎下身子,撿起一片較完整的大塊筒瓦留作紀念。

廣惠橋

驅車路過時,曾見路邊有幾方平整的條石,感覺那可能是石碑。回過頭近前細看,這些無法辨讀的古碑上都是鐫刻著一些捐贈善男信女的名子。忽然想到小羅先生曾提到過古橋,電話問過位置後又問了附近一位正在往外潑水的婦人。我又重新返回到泰山行宮古廟的南側,遠遠就看到了土路邊一方挺拔的石碑。細看碑額題字,似為《新建廣惠橋記》。 在毒花花的日光下辯讀漫漶的古碑,是件很辛苦的事。我眯著眼細細搜尋,終於發現“大明成化”的年號,看來這是明朝重修的一方碑記。碑文已不可通讀,如能製成拓片或許能讀其大意。

我轉到石碑的東側,赫然看到古橋的真實面目。單孔石拱橋,內孔約為三米多寬、四米多高。周圍山上衝積下來的泥土已將它淤埋在地下橋面石塊裸露,灌木雜陳、垃圾遍佈彎腰使勁往裡張望,裡面的石拱券門要比外側的小很多。

我站在橋旁,努力想象著當年皇帝御駕經過的場景-------

這靜無一人的山野小道,的的確確正是當年繁華的齊魯官道。附近傳來火車的一聲長笛,這真讓我有些穿越時光的感覺。

因為以前那個地方沒水。米都得炒著吃,而不捨得用水蒸著吃。所以,就有了這麼個名字

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去炒米店村的村委,有口井,人工挖了100多米。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標籤:炒米 由來 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