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我國開始計算機研究工作的時間

心理1.52W
我國開始計算機研究工作的時間

以下記錄了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誌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臺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積體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相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儲存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慧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儲存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和標準UNIX作業系統設計開發的平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效能臺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充套件分佈共享儲存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效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平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執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龍騰”伺服器,龍騰伺服器採用了“龍芯-1”CPU,採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伺服器專用主機板,採用曙光LINUX作業系統,該伺服器是國內第一臺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資料處理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重新整理國產超級伺服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效能產業再上新臺階

我國從1956年開始了對計算機的研究。1956年,周總理親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就把計算機列為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之一。1957年,籌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