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糊名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心理1.33W
糊名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糊名制度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只是實行於選人注官的吏部試中。

如唐朝武則天時期,就命令考生 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使得考官只能依據試卷批閱、評定等第,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在唐代逐步完善。當時進行的考試,一般舉人的姓名、

為了杜絕科舉考試的賄賂現象,武則天發明了糊名法,就是在考生的試卷上,統一將考生的姓名嚴密的封上,以便考官在評閱試卷的時候做到公平公正。

這一做法可以說是我們今天的考試中“密封卷”的原型,不但規定了考試的科目,也確立了鄉試,省試等考試流程,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入朝為官了,很多出身一般的學子就發憤圖強,用功讀書,一期在科舉考試中高中。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基本上差不多,放在一起玩,明清的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裡考試,中第者為生員,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裡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

在武則天之前的科舉考試,考生上交的卷子都是不密封的,考官都是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名字的,如果在批改試卷的時候,考官看到了賄賂自己的考生,就會給這些考生高分,武則天的這一做法可以說就是我們今天的考試中,“密封卷”的原型,無論是公務員考試也好,大學聯考也好,在考生交了卷子以後,都會採取密封的方法。

糊名制度確立是在宋朝。

宋朝初年,請託、投獻風氣依舊,直到真宗時,才採用了糊名制度。

當時很多人對糊名持反對態度,如范仲淹、蘇頌等,都曾提到糊名過於冒險:平時聲名狼藉,考試成績上佳,你錄取他不錄取他隨著時間的推移,證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最無話可說的一種手段。

蘇軾參加禮部會試那年,主考官是歐陽修。當時歐陽修最看好的是曾鞏,拿到蘇軾考卷一看,眉飛色舞,認定必是曾鞏的答卷,定為狀頭。等到拆開糊名一看,原來是蘇軾。不論歐陽修是出於公還是出於私,總之他當主考時,想給得意門生打高分兒也很難做到了。

標籤:糊名 朝代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