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做官的規則包括哪些限制

心理2.57W
做官的規則包括哪些限制

一、工商雜類、衙役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一項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如今大部分人認為科舉制度起始於隋朝,但由唐朝開始允許讀書人們自主報名參加,在這之前,參加科舉通常是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

這種推薦,常常夾雜著部分利慾交易,也就是說,從唐朝始,科舉才成為天下寒門子弟反超貴族子弟的方式。

在允許百姓們自主報名之後,國家自然要根據實際情況劃下限制條件。唐朝時,就規定了從事商業的商人與在州縣衙門上班的衙役不得參加科舉。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社會等級向來是依照士農工商來排列的,商排在最末,國家也常有重農抑商的政策出現。

在這樣不斷渲染商人低階的社會風氣下,大眾普遍對商人的觀感就不好了,讀書人中也常有類似"商人重利輕別離"這樣貶低的詩句出現,這樣看來,商人不在科舉的範圍之內似乎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且那時候不像我們現在,讀書是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生活條件,當時的人們需要錢卻又不屑錢,科舉是他們擁有更高社會地位的手段,金錢的銅臭味只會讓他們的墨香染上汙臭,這讓那些沽名釣譽的讀書人們怎麼能忍

再來說衙役。其實古代的衙役們是分為兩個等級的——良民和賤民。其中民壯、庫丁、鬥級、鋪兵為良民,皁、快、捕、仵、禁卒、門子是賤民。良民衙役是古代政府在民間根據各鄉各里按人數招募來的,需要給一定量的供給,相當於正規軍,在困難的時候甚至能夠用來補充軍隊。

而賤民衙役就隨便多了,一般都是一些吃不上飯的閒人無賴想賺點飯錢,才會來當衙役。且賤民衙役通常接觸的都是一些觸犯法律的惡人,或民間那些小偷小摸的賴子,相處久了自身也會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這樣的人自然也就不能做官了。

二、囚犯、宗教人士、不孝不悌和犯忌諱者

衙役被限制在科舉範圍之外的話,作為囚犯,或者曾經是囚犯的人就更加不能參加科舉了。

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有大部分是會外放到各地區做父母官的,不光要治理地區,還要審理各種突發案件,如果囚犯做了法官,那麼案件審理的結果可能就不一定是真相了。

且跟現代不同,在古代作為囚犯是十有八九會受刑的,在古代當官的門檻極高,有身體缺陷的都會被拒之門外,面部有烙印、缺胳膊少腿的更是不行。

當科舉制度發展至宋朝 ,其科舉制度的限制條件有了些許改變。工商雜類仍在範圍內,但不孝不悌者與和尚、道士等宗教人士也被包含其中。

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孝道,就不說國小就學習過的《二十四孝》了,要知道早在漢朝,就有舉孝廉這一個察舉科目。

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這即為舉孝廉,且後來成為漢朝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西晉李密在《陳情表》中就曾以孝道拒官銜,"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再如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也曾因為孝敬母親而被推薦做孝廉。孝悌者,仁之本也。孝順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一個人若是連本分都丟了,又怎麼能做好官,去教別人做人呢

而犯忌諱者,則是當權者的特權了。在古代,是不能夠與皇帝同名的,就算只有一個字也不行,包括在科舉考試中,考生即使筆走龍蛇也不能夠將帝王的名字提於其中,意為藐視皇帝,會被視為大不敬。

犯忌諱的意思也不光是帝王的名字,帝王的個人喜好也十分重要,如明朝初年,朱元璋就明確指出了,"令科舉,凡詞理平順者,皆予選例。唯有吏胥心術已壞,不許應試。"意為只要是能識文斷字的都能報考,但吏胥不行。

雖然吏胥在這之前就被限制在科舉之外,但明太祖的這次詔書還是流露出了些許個人情感。這是因為朱元璋還在幼年的時候,長期受到元朝地方官吏的欺壓,而以當時朱元璋貧窮的境遇來說,能接觸到的官吏可能也就是衙役了。

這也算是古代科舉的弊端,出卷人、改卷人跟掌權人都是同一個,無法以最公平公正的方式來進行競爭。

三、娼、優、隸、皁

科舉制度從唐代始,清末終,其象徵了中國上百年來以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從明代後期始,娼、優、隸、皁等身份的人均加入了取消科舉考試資格的圈定範圍內。其中娼、優指的是妓女跟伶人,但在古代,女子不能科舉又是一項不成文的規定,所以將娼劃入其中是不是失誤呢

其實並非如此,這裡的妓女跟伶人指的是讀書人的家長,如果你的雙親中有人是娼或者優,那麼你就算是出身賤籍,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這其中也有部分出身環境的考慮,畢竟在那樣的地方成長,難免會沾染上些許的不良惡習,難以為官做眾人表率。

如溫瑞安的小說《逆水寒》中的反派顧惜朝,他就是青樓妓女之子,卻又心比天高,在冒名參加科舉考取探花之後被人舉報,險些喪命,幸而太后生辰大赦天下,只是功名作廢。

文學作品是以一定的事實作為基礎方能創作,顧惜朝就是典型的賤籍出身,卻又滿腹經綸的人。且在古代,參加科舉之後會有相關部門將你的歷代祖宗查得一清二楚,這就涉及了古代科舉的另一弊端——貪瀆。

由於古代不光是娼跟優,奴隸、差役等人也仍舊佔據著名額。差役、捕快、地保、甲頭、更夫、親兵這類較為低等的工作更是常年被排除於科舉的範圍之外。

中國自古以來就較為親待讀書人,更不用說在封建時期文人的社會地位是如何之高,科舉又是怎樣的重要。如果不是這樣的重要性,范進不過是中個舉人也不至於喜極而瘋。

古代的科舉限制條件細分還有許多,但有一條雖然不會被登記造冊,卻往往印於人心,那就是女子不得科舉。古往今來,從未有一個女子參加科舉,且通過科舉考試的。古時候人們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不能讀過多的書籍,多是些女德女誡。

甄嬛傳中甄嬛選秀時因為過多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而被太后不喜,沈眉莊謹小慎微的回答才能獲得滿堂彩。

女子地位過於低下,就連武則天掌政時期,那是古代女子地位的鼎盛時期了,卻還是沒能有女子參加科舉,其中原因不僅是社會環境的壓迫,也是因為長久以來對女子的低視造就了古代女子的自我貶低,就算一時拿起書本,也難以與讀書多年的男子匹敵。

科舉限制條件中沒有明確書寫出女子,卻比書寫出來還要讓人難過。

古代科舉的限制範圍多是因為社會等級所導致的,商人、奴隸、妓女、吏胥,這些都是因為外在條件而被限制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考不上,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考。

這其中的考量可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片面或自私,但他們無法擺脫現狀的窘迫則更為叫人揪心。所以一些相關的影視文學作品中常有一大家子人供養一個讀書人的場面,科舉是他們提高自身社會等級的方式,讀書成了他們的手段、工具。

1904年,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現代大學聯考取代其成為中國學子們的嚮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時,國家恢復大學聯考,這是繼科舉之後的又一個全國性的考試,它沒有科舉那樣多的限制條件,無論你貧窮或富有、健康或疾病、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參加考試改變自己的人生。

以前科舉制度的種種限制條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絕對的公平與公正,雖然它通向的不是高官厚祿,但卻是你能夠賴以生存的生活技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大學聯考是給全體中國人的禮物,也是中國社會發展至今的優秀衍生品。

標籤:規則 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