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山核桃的起源歷史

心理1.28W
山核桃的起源歷史

山核桃原本是山中野果,自生自滅,不為人所知。據說是落魄秀才羅隱,旅居昌化時,偶見山中猴子在剝食此物,他有意拾得幾顆,敲去外殼,咬破核心,揀仁嘗之,覺得澀中有甜,味道不錯,於是順口溜出歌謠告訴山農:“高高山上有樹木,寒冷不怕霜和雪,結出果子人不識,去掉外殼吃裡核。”

這個叫羅隱的人,生於唐末五代,家住新城(今富陽新登),離昌化不遠,因屢舉不第,心灰意懶,常至昌化一帶遊蕩,與農夫村姑說笑調侃,編一些奇聞趣事消遣時光,因此,昌化人對他熟悉。山核桃是否羅隱發現並廣而告之,未作細考。但此傳說至少是告訴人們,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人們已知道山核桃的食用價值了。

明清後,有關山核桃的文字記錄陸續見世,如清康熙《廣群芳譜》說:“山胡桃,底平如檳榔,皮厚而堅,多肉少仁,內殼甚厚,須椎之方破,此南方出者。”從中已表明,山核桃出產地,山核桃之形狀、構造、肉質以及吃法了。

隨著時間推移,山核桃越來越被人所識。清末民初,昌化人將採來的山核桃,用石臼搗或木礱磨,脫去其外殼,然後水煮,去除澀味,再放在炭火上烘乾,便拿來食用。或盛於口袋,或包在紙中,邊撈邊走,走到哪吃到那,其樂無窮。當發現山核桃含油脂較為豐富後,又別開生面地用作榨油。民國三十一年(1942)編印的《昌化經濟》說:“從前山核桃不為人注意,民國初年才開始榨油而向外營業,嗣後被有閒者發覺以之為茶助,於是逐漸推廣……成為昌化新興財富。”

那時,昌化各鄉鎮都有榨油作坊,人稱“油車”。“油車”除了加工菜籽油、芝蔴油,就是榨制山核桃油了。先是將山核桃晒乾炒熟,然後碾碎用鐵篐和稻草把碾碎的山核桃包紮成竹笠大小厚約一寸的“筒餅”,最後放進油槽擠打。每百斤山核約能出油二三十斤。榨油後的山核渣用來餵豬或當莊稼肥料,饑荒年也用作人食。

從前,山核桃只是產地農家自己食用,並未當作商品買賣,漸漸地,滬杭一些店家老闆,發現其價值後,便來昌化收購。那時的產量極低,價格十分便宜,《杭州供銷社志》:“民國二十五年,昌化產山核桃1000噸,每100斤售價8元,翌年升至17元,民國三十年產量增至2000噸,主要貿易地為順溪、頰口、昌化、河橋等。”也就是說,1936年山核桃只有8分錢一斤,價格何其低廉。1964年,炒好後的山核桃也不過2角8分一斤。上世紀八十年代,山核桃升至5-6元一斤。而今,山核桃每斤50元左右,是1936年的600多倍,是60年代的200倍,是80年代的10倍……

山核桃從最初不為人知的野果,到民國初年廣被用作榨油成為百姓營生之物從被炒煮成乾果助茶饗客,到如今躋身休閒食品新貴,山核桃已走過千年歷史。而從昌化山區農家的竹籃谷籮走進滬杭都市的商店櫃檯甚至飄洋過海,只不過是百年旅程。

因昌化地屬臨安市,如今的昌化山核桃已被正式冠名為“臨安山核桃”,且被國家工商局註冊為著名商標,2013年品牌價值3.5億人民幣。山核桃種植面積50萬畝,產值達6個億,年加工山核桃3萬噸,臨安市被授“中國山核桃之都”,昌北島石被授予“中國山核桃第一鎮”,山核桃也榮登“杭州七寶”之首。

目前,在臨安,經營山核桃的商家店鋪幾百家,而在杭州城,多達2000家。過去所售山核桃多為散裝,頂多也只是紙袋包裝,而今高檔禮盒、精美罐裝琳琅滿目,比比皆是。近幾年,山核桃文化節漸火爆,從昌化鄉鎮到臨安人民廣場,從杭州吳山廣場繼而到上海人民廣場,各種山核桃的文化活動層出不窮。

國內外林業專家、健康營養專家、營銷專家紛紛顯身,從各自專業角度大言此果。可以說,在杭州,上至省長書記,下至社群老嫗,無不知曉山核桃。聽說山核桃近幾年還被定為“省禮”,登上大雅之堂。真是,從來沒見到有這麼一顆果子會引起如此多的人關注與喜愛,從來沒有見到哪一種果子會擺上如此光鮮的舞臺。

山核桃的起源歷史

山核桃作為果品,為時更晚,據傳聞,還是本世紀初開始。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聞者取榨油之山核食之,口感芳香略帶苦澀,即投之於鹽水之中,再食又覺回潮無香,遂棄之於暖缸(昌化山民每家常備的火缸)之上,數日後,又食,其味竟香脆無比,佐以飲食,更是妙味橫生、膾灸人口、嗜之有癮,欲罷不能,復挑粒大而飽滿者,如法炮製,食者稱羨。故遂流傳,成昌化山區特有之乾果。民間剝食技術之精奇令人歎為觀止,有食其仁而不溼殼,也有於臥塌之上摸黑而食不留餘仁,皆非虛言。嗣後山民或贈或售,徑入杭城,商人推而在茶食炒貨行業販售,竟一舉成名,二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