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嶗山紅茶的發展史

心理2.28W
嶗山紅茶的發展史

喜歡喝茶的青島人都知道“嶗山綠”,它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嶗山茶並不是“坐地戶”,而是千里之外移植來的。

1、南茶“北嫁”入嶗山

1957年冬,茶苗移植試驗,引種的是皖南,浙江良種。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是從黃山運來的兩年生茶苗5000株,次年春天培植完全失敗。

1958年又試行育苗馴化,由杭州引種,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出苗率達70%左右。茶樹入嶗山,首選地方是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太清宮林區。

1959年,播種了5萬多叢,摺合40多畝,由於缺乏管理,僅存活5千至1萬多叢。經過一兩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引種成功。

日前,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0米的一塊坡地上,發現了1962年種植的27叢茶樹。期間沒人管理,但茶苗竟安全越冬,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生長。

2、嶗山茶“反客為主”

90年代中後期,嶗山茶獲得大發展。政府政策扶持,資金支援,技術指導,鼓勵種植,改糧為茶。

茶樹種植面積年均增加1000畝左右,註冊商標幾十個,種植技術和製茶技術越來越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花茶日漸從當地人的桌上退出,嶗山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飲品。

2004年5月青島市首屆“嶗山茶節”成功舉辦,60多個品種的嶗山茶參展,萬里江,雲霧茶等名茶風靡海內外,嶗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興起。

目前,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

從第一批茶樹“客人”移居嶗山算起,嶗山茶的歷史已近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嶗山“客茶”已經成為我國茶葉市場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軍。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戶”了。

3、入鄉容易隨俗難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產地有限,產量很低,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影響。

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茶樹種植技術有所發展,但技術很不普及,製茶技術只有極少幾個人掌握,上市量非常有限。加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到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1000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