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珍珠港事件前後全解析

心理2.35W
珍珠港事件前後全解析

      珍珠港事件前的1941年上半年,當時的英國當英國只同幾個較小的盟國一起作戰時,戰略不得不主要是防禦性的。由於不可能正面攻擊德國,英國戰略只得把希望寄託在各種間接的方法上:經濟封鎖,空襲以及在歐洲被壓服和歸附的人民中煽起騷亂。只有當希持勒所謂的的“新秩序”在這些方法的壓力下顯出破裂的跡象以後,橫渡海峽進行登陸才被認為是可能的,或者是明智的。當然,這些觀點也只算是我的猜想。在1941年的頭幾個月裡起草這項計劃時,英國和美國的軍事領袖們都沒有能考慮到早日進攻歐洲大陸。當時美國的軍事力量仍然是想象中的未來事物,而英國的力量則是很不足的。

     珍珠港事件爆發前1941年6月,蘇聯跟德國戰爭的爆發使英國人擺脫了重大的直接的憂慮,但起初似乎並沒有改變總的戰略形勢。在短時期內,英國把裝備送往俄國,實際上延緩了英國軍事力量的集結。俄國人早在1941年7月就私下要求開闢第二戰場,到10月,這已成為公開鼓動的一件事了。但英國當時還相當虛弱,日本方面的威脅又日益增大,而且英國仍然在預料蘇聯會崩潰,以致英國領導人對所有這些建議都充耳不聞。而且,鑑於軍事力量的懸殊,一次橫渡海峽的登陸似乎也只可能帶來第二次敦刻爾克。

     但是在美國參戰以後,而且俄國的長期抗戰也已經成為事實的時候,英國有些軍事家們仍然不願意用他們精心節省下來的軍事力量向歐洲大陸發動一次進攻。當然,這一點後來成為了盟國的全球戰時關係中最微妙、最困難的因素之一。

      英國之所以不願意把全部力量孤注一擲地用在早日進攻歐洲大陸上,可以用兩個原因來加以解釋,一個原因是對空軍的潛力估計過高。第二個原因比前一個重要得多,那就是英國人始終忘不了1915年至1918年間的殘酷無比而又毫無用處的塹壕戰,這個顧慮一直影響著他們是否進攻大陸決心。

日本偷襲珍珠港深度解析如下:從戰術上來看,日本似乎取得了勝利,重創美太平洋艦隊,擊沉擊傷多艘戰艦,擊毀飛機幾百架,但從戰略上來看日本是完全失敗的,第一,日本最想擊沉的美軍航母一艘也沒在珍珠港內,第二,日本的偷襲使美國全面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直接加速了日本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