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封公和封侯的區別

心理1.81W
封公和封侯的區別

公和侯是不同的爵位,周朝將王以下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以後各朝也多承襲這一制度。

有些朝代公也是一種職位,如司徒、司空、司馬,即所謂三公,後人也有以此為姓的。

公爵是王(皇帝出現之前)一下最高爵位,多為王室宗親(如鄭文公)或前朝王室子嗣(如宋襄公),而侯爵則級別低於公爵,有王室宗親,也有因戰功分封的外姓功臣。

封 公:有封地,封號(齊秦楚燕趙魏韓等),有自己的政權,財權,軍隊.簡單說就是有 底盤,有名號,有主權,有治權,有政權,有財權,有軍權,有產權(封國的地都是公的)等.

封侯:侯就簡單多了,有名號,有封地(但是沒有這塊地的主權,因為這是公封賞給他的),有財權,有治權,但是沒有主權,沒有軍權,沒有政權. 這就是二者的不同了.

雖然封侯與封君都是一樣的爵位,但事實上,封侯者都是因功勳而獲得的爵位,一般都有大量的封邑,而封君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很多諸侯國的君位不過就是給王族宗室的爵位,或是給予近臣的。可以理解為一種榮耀的象徵,封邑一般不大,且可能還會沒有實權。

爵位自周朝開始,爵位就大抵被分為五等,也就是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是最高等,而侯爵是僅次於公爵的爵位,也就是第二等爵位。在周朝,爵位是可以世襲罔替,爵位是榮耀與財富,所以一點都不能混淆,也就是不同的爵位代表了不同的等級。在春秋時期,爵位都是諸侯國國君的,雖然各個諸侯國可以將自己的臣子封爵,但肯定不能高於自己的爵位。可見在春秋時期,最高爵位也就是公侯,而且一般小的諸侯國還沒有封侯的權力

王室到了戰國時期,東周王室沒落,各個諸侯也不安分起來,先是幾個諸侯國君開始稱王,直接與東周天子平起平坐,後又有秦王滅了東周,實際上整個戰國時期,已經沒了周朝時期那嚴苛的爵位等級制度。在各個諸侯國中,已經儼然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國家,諸侯國國君的宗室也就成為新興的王室,成為一個個諸侯王的支援力量。

別看這些王室之人或許都沒有什麼太大賢能,甚至有可能成為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但在戰國時期,宗族之間的血緣關係,卻是維護王室集團利益最好的力量,畢竟那時的諸侯王們還是奉東周天子為主,自己的王位都不算名正言順。所以能夠依靠且維護自己統治的最好力量,那便是有血緣關係的宗親氏族了。

尤其是諸侯王們為了爭霸天下,不斷招攬人才來到自己國家之時,必然會讓很多異國勢力滲透到自己的國家,這時候,宗親氏族的力量就是維護王權的最後盾牌。就像三家分晉之時,因為晉國打壓國內王室,最後晉國沒了王室捍衛,晉國成功被三家士大夫瓜分,可見王室的力量在戰國時期多麼重要。為了維護王權,諸侯王們紛紛給宗親與近臣封爵,培養自己的勢力拱衛自己的王位,那時候最好的爵位便是封侯。

君與侯爵之間的差別當然宗親氏族太過強大,也不利於諸侯王的王位安穩,而近臣們沒有功勳與王室出身,也給不了高爵位,所以宗親氏族與近臣的封爵不能給太高的爵位,可也不能太低,不然宗室氏族與近臣的勢力太弱,也就不能拱衛王權了。而當時最好的爵位應該就是二等爵位侯爵,既不算太高,也不算低等,中上爵位,讓榮耀與身份相匹配。

不過自周朝開始,封侯都是立有巨大功勳之人,比如姜子牙就是因為輔助周武王開創西周王朝,才受封為侯爵,封邑為齊國。又回到了剛才那個問題,即便有意降低宗室氏族與近臣的爵位,封侯給他們,可還是讓王權有些危機。於是就有了新爵位,也就是封君位。

表面上來看,封侯與封君是同等爵位,但事實上,封侯者必然是因為巨大功勳才獲得爵位,也必然是諸侯國的重臣,所以爵位對應的封邑以及賞賜豐厚,並且在前朝居要員。可封君就得看情況,如果有才,可能會在前朝居要員重位,如果不是很得諸侯王重用,那就是一個榮耀象徵的爵位,不僅沒有實權,可能封邑也少得不少。

簡而言之封侯與封君在爵位等級上是一致的,在榮耀方面也是不分上下的。可要在實際好處上來看,封侯者就是重臣待遇,封君者大多都是榮耀稱謂,不可同日而語。

標籤:封公 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