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親子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原來病根是這些導致的

親子1.38W

對於剛生下寶寶的家庭來說這一切都是新鮮的,對於如何教育和照顧寶寶來說也挺難的,那麼如果寶寶在家出現這種情況,你該如何處理,下面讓你給我們一起學習學習吧!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怎麼辦

三月份我在一家中醫院兒科輪轉學習,跟診時間雖短,但也見過頗多“奇葩”家長與小孩,關於孩子餵養方面感慨萬分。聖人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因此將一些“奇人軼事”記錄於下,箇中對錯,交與讀者評說。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 原來病根是這些導致的

有一種“食積”,是家長慣出來的

在短短一個月裡,遇到的小兒絕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食積”。中醫認為“食積”是指食滯不消,日久成積,此症在成人及幼兒中均常見。隨著生活條件的普遍提高,加之很多年輕父母沒有育兒經驗,對小兒一味溺愛,很容易造成小兒飲食過多,人為造成積食兒。而這種“食積”不一定非要等到孩子病了才來看病,恰恰相反,如果家長略懂育兒知識,很多時候孩子是不用來醫院的。

剛跟診不久,有一名5歲男孩被父母帶來就診,家長進門就訴苦:“大夫,這孩子不好好吃飯,半夜睡覺還不老實,磨牙聲可大了,嘴裡也總有臭味,可愁死我們了,您說他是不是脾胃虛、食積了?”我仔細觀察那個孩子,發現他並沒有書上寫的“面色萎黃”、“神疲思睡”等典型“脾虛”症狀,與之相反的是“好動”——手不停地在翻弄桌上的脈枕,腳不停地踢著桌子,他父親呵斥也收斂不住,而這屬於典型的“陽氣有餘”。

老師詢問餵養過程,家長兩人爭先說孩子飯點不好好吃飯,米飯饅頭都不吃,他奶奶偷偷給他吃很多零食。老師看著家長,無奈地說這屬於典型的餵養不當,小兒屬於“純陽之體”,在發育過程中需要很多能量,同時他又是“稚陰稚陽”之體,臟腑發育不完全,很多功能都未完全建立,養護尤為重要。

這個孩子平時攝入零食過多,飯點時自然不餓。中醫認為零食多屬於“肥甘厚味”,在父母眼中它們的確不屬於“飯”。但在小兒胃腸功能發育不完全且已經吃了很多零食的情況下,再逼迫孩子飯點吃很多,便很容易造成食積。

李東垣曾說過:“內傷脾胃,百病尤生”,《內經》也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屬陽明,多氣多血,腸屬“胃家”,腸胃中有積食,易從熱化,熱循經而走,在上則磨牙,在下則蹬被,總屬“臥不安”之列。口中臭味排除個人衛生問題,多責之於胃腸積熱偕濁氣上泛所致。而“多動”從側面反映出孩子體內能量過高,本身飲食有餘。

老師處方以清熱消食為主,囑咐幼兒家長一定控制零食攝入,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肥甘厚味”攝入多了,就會覺得家常便飯寡淡無味,好比喝完蜂蜜水再吃西瓜,就會感覺西瓜沒味道一樣。同時囑咐患兒家長藥方中有消食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讓他吃太飽,否則一邊消導一邊增負,就會形成惡性迴圈。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 原來病根是這些導致的 第2張

還有一種“食積”,是家長“遵守”出來的

還有一則病案讓我感到所謂嚴格按照“科學育兒”法養出“食積”兒的可笑與悲哀。

有個退休的教師帶著她4歲的孫女來看病,說孩子最近胃口變差了,吃不進去飯。我觀察小姑娘悶悶不樂,不願意說話,倒真有些脾虛的表現。於是詢問孩子平時是如何餵養的。這位家長略帶自得的說自己號稱嚴格按照“歐洲兒童餵養法”給孩子制定食譜,讓她每隔三個小時喝杯酸奶,同時間隔一個小時進食水果、穀物餅乾、肉脯、水等,到了飯點還正常吃飯……試問成年人這麼吃也會吃不消,更何況小孩?

這位曾經的人民教師說有時候孫女不願意吃,就跟她講道理,要不就連哄帶騙的給她喂,最後還自覺挺委屈:“我都嚴格按照國際最先進的餵養方式給她吃了,怎麼還是脾虛了?”

聽完這位奶奶的育兒方法,讓人哭笑不得,老祖宗早有一套智慧的育兒方法,棄之不用,偏偏要崇洋媚外。古時所說“愛兒如害兒”看來一點也不假。

綜合來看這兩個故事,一個是慣孩子吃零食毫無原則,吃多了消化不了積住了,還有一個絲毫不尊重自然規律。無論怎樣,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早已過去了,現在的孩子多是營養過剩。家長要想讓孩子不積食,不生病,就別忘了老祖宗的智慧“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家裡的小孩兒要真是積食了,總不能不管。除了飲食控制外,就要經常按揉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這是從我師父那裡學來的,他經常給病人說,這六個穴位要按揉到附近的肌肉組織都鬆開了,孩子才不會積攢下胃腸問題,等孩子的臟腑功能強大了,就不用天天揉了。此外,還可以經常給孩子做摩腹,我師父的方法就是家長的雙手手心搓熱,搓熱後用勞宮穴對準孩子的肚臍,貼著肚臍做順時針旋轉。慢慢地,腸道里的不舒服通過摩腹消化運轉掉,孩子自然會舒服很多,吸收也就不成問題了。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 原來病根是這些導致的 第3張

有一種“嘔吐”,家長不要誤以為是“病”

在月末一次兒科急診中,接診了一名12歲男孩,當天下午嘔吐後被父母急忙帶來的。詢問病情過程中我問這個孩子吐完之後是否難受?他回答:“不難受,我覺得吐完之後很舒服。”在我仔細追問之下,他說當天下午放學後在街邊買了一塊炸雞,一邊騎車一邊就吃了,回家就開始吐。

那天下午剛下完雨,氣溫較低,還颳風。這名男孩就是因為“飲食當風”導致風寒入於內,胃氣不降所致。通常民間管這種情況叫“喝進去風了”,如果不吐的話必然會腹瀉。外邪入內,與飲食結合,出路無非“汗”“吐”“下”三種,無形之風寒伴隨有形之物內阻於胃,胃氣不能降,必然會上逆作嘔,或下行作瀉。

這本身是身體的自然排邪反應,但家長不明白,認為“嘔吐”就是生病,殊不知如果不吐,食陷於內,變生他疾更加後患無窮。《西遊記》中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間修藥物,君王筵上論妖邪”中記載孫行者為朱紫國國王診病,用“下法”打出其胃腸中殘留的糯米粽子,除卻其人多年來纏綿難愈之病。小說雖有誇張成分,但從側面說明了食滯於內的危害。

“吐法”本身屬於中醫中的“倒倉法”,藉由天時及藥物等催吐,將體內有形之邪除去的一種方法,最著名的就是《丹溪心法》中藉由“黃牛肉”熬湯,服之作吐作瀉,以求祛除病根,脫胎換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將此物稱為“霞天膏”,贊其妙用無窮。

人一旦誤食有毒或者不潔食物後,往往會產生嘔吐,這是身體的自救措施,類似於感染時扁桃體腫大,證明機體正氣尚足,可以排邪。但很多父母並不知其所以然,見燒退燒,見吐止吐,人為將邪氣留在孩子體內,豈非在不經意間“為虎作倀”?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 原來病根是這些導致的 第4張

有一種“多動”,並不是“多動症”

一個下午班上,就診患者很少,樓道中有一名小男孩拿著玩具槍跑來跑去大聲喧譁。帶教老師隨後將他叫進診室,問他:“小朋友,這把槍真漂亮,你知道它是什麼槍麼?”並不知道那是一把AK47的模擬版的小男孩,一本正經的說那是“機關槍”。老師接著說:“呀,這把槍好像能拆開啊。”小男孩很熟練的拆卸下來,然後又組裝起來,得意的說這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

隨後老師跟他玩了一個很簡單的遊戲——讓他在一分鐘內找出5處診室裡是黑顏色的東西。小男孩在1分鐘內找出了17處,包括我縫袖釦的黑線,這讓我很吃驚,因為白大褂上袖釦處的黑線很少,很多人都不曾在意,這名小男孩卻發現了。老師隨後問他為什麼來醫院,男孩說:“媽媽說我有多動症,帶我來看醫生。”聽完這個回答,老師跟我面面相覷。老師問:“為什麼啊?”小男孩回答的很讓人心酸:“因為在家他們都不理我,我只能自己玩,家裡人都說我鬧騰,有多動症。”

此時這名男孩的母親一直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玩手機,對孩子在診室裡的表現不聞不問。叫號叫到她兒子時,她才扯著嗓子喊:“XX,你死到哪裡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小男孩出去後跟他媽媽說:“噓,剛才阿姨說走廊這個字念“靜”,就是小聲的意思,媽媽你說話太大聲了,會吵到別的小朋友。”——這是我的帶教老師剛剛教給他的。

其實,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孩,哪有什麼多動症。如果孩子父母多一點耐性好好教導,這個孩子前途無量啊。而悲劇的是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那個一直低頭玩手機的媽把他帶去隔壁看“多動症”。

這樣的“慘案”雖然我只遇上1例,但記憶猶新,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養僅僅是吃飽穿暖,但並不重視跟孩子溝通交流,久而久之導致兩代人間產生“鴻溝”,一部分孩子成為了“自閉症”,而另一部分就成了“多動症”。既然決定生下這個孩子,就要承擔起做爸媽的責任,把孩子往老人那裡一扔,自己逍遙快活去了,這對得起孩子稱呼您的一聲“爸媽”嗎?

真是可憐可恨有些家長不但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反而認為孩子“有病”,這類人應該按照習主席說的:照鏡子(自問做父母是否合格),洗洗澡(發現自身的缺點不足),治治病(有過改之,無則加勉)。

【按】多動症、自閉症

注意缺陷障礙又稱兒童多動綜合徵,簡稱多動症,特發於兒童學前時期,活動量多是明顯症狀。注意缺陷障礙是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參與事件能力差,伴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現的一組綜合徵。

孤獨症有明確的醫學界定,也稱自閉症,又稱孤獨性障礙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複刻板以及活動興趣範圍的顯著侷限性,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自閉症者“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人們無從解釋,只好把他們叫作“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寶寶出現這幾種情況 原來病根是這些導致的 第5張

有一種易怒,傳染了父母的臭毛病

我在詢問病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顯示出十萬分焦急的樣子,一個勁兒催我別問那麼多,趕緊讓大夫看病。每當切脈問:“你家孩子是不是平時脾氣挺大,挺暴躁的?”患兒父母一聽往往就會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點頭回答:“是啊是啊,這孩子脾氣可暴躁了!”說完就會指著孩子唸叨:“你聽見沒有?人家大夫一摸脈就知道你脾氣不好,你要改知道麼?”但孩子往往會很不耐煩。這種“不耐煩”在我看來多是平時父母不經意間“言傳身教”的結果。

有一個成語叫“潛移默化”,有一句話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兒童時期孩子的模仿與學習能力最強,因此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他們看在眼裡,學在心裡,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自然要做好表率。

以我本人為例,我從小是由祖父母一手帶大。祖父曾是一名警察,為人剛正不阿,從不喜歡阿諛奉承,我很感謝祖父的這種性格一直影響我到現在。家長無意間在孩子的意識中種下一棵種子,善良或邪惡、正直或諂媚、孤傲或冷漠,總有一天會在孩子心中發芽長大,因此“樹人”一說才顯得尤為重要。

......

時光飛逝,在兒科輪轉的一個月很快就結束了。坦白說,喜憂參半,喜的是孩子的純真與可愛,憂的便是以上提出的種種了。有人說,現在社會很糟糕,那我不管,孩子你生下了,就要無條件養育好,而養育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