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

心理8.44K
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

第一位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公元1256年,寶祐四年,文天祥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之後南宋滅亡,文天祥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

公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柴市從容就義。

據說文天祥被俘後,元朝皇帝成吉思汗最得意的孫子忽必烈多次勸文天祥效忠大元王朝,因為忽必烈覺得文天祥是個人才,可是文天祥寧死不屈。

行刑前,忽必烈還在召見文天祥,問他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從容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

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

向南跪拜後被處死。

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47歲。他的衣服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可泣可歌,文天祥不愧是一生正氣、為國赴死。而文天祥最著名的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讀起來都大氣磅礴,氣貫長虹,蕩氣迴腸。

第二位是譚嗣同。

譚嗣同,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

公元1875年,光緒元年,10歲的譚嗣同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非常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時年30歲的譚嗣同滿懷憂憤,於是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

可惜變法很快就失敗了,號稱“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據說行刑當日,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刑場,未經審訊直接砍頭。譚嗣同在臨刑前從容多於慷慨,沒有激越之氣,沒有畏懼和悔恨,也許連乞求劊子手“給個痛快”都不屑於一說,只是讓一個聲音劃破了寂靜的長空,“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多麼的激昂慷慨,多麼地悲壯!

譚嗣同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最著名的是“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第三位是張自忠。

張自忠,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張自忠自公元1937年至公元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

公元1911年,張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學堂。畢業後,張自忠投筆從戎,官至師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長。抗日戰爭暴發後,他率部南下,任第59軍軍長。

公元1938年3月,日軍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臺兒莊進發。張自忠率部在臨沂阻擊,以“拼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覆肉搏,殲敵4千餘人。幾天後日軍再犯,張自忠率部奮力拼殺,日軍受到重創,其向臺兒莊增援的企圖被徹底粉碎。

此戰成名後被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

公元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張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後被日軍重兵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戰死沙場。

一代名將,壯烈殉國,終年50歲。新中國成立後,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之後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