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遊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

心理9.91K
遊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

遊石鐘山記 (明)羅洪先 【原文】 昔酈氏注《水經》,載石鐘山,以為風起微波,激石有聲,不詳其故。

東坡夜艤漁舟山上,聽其所以鳴者,本石多竅,遂為辯,以補其遺。丙午春,餘過湖口。臨淵上下,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鍾尤奇。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緣石以登,若伏軾昆陽,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縱觀咸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擾佛氏言海若獻琛,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於驚濤巨浪,莫可辨擇。睇而視之,垂者磬懸,側者筍茁,缺者藕折,環者玦連。自吾棲巖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實其中,亦復喑然。故鍾之制,甬則震,弇則鬱。是石鍾者,中虛外窾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餘,而應且遠。今夫甕盎嬰卣,均虛器也。注之水,則甕盎不若嬰卣之聲,此中外大小之驗也。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嗚呼!石本無聲,虛猶足以召之,又況人之心乎是石當彭蠢入江處,眾流迸馳,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雖堅,不勝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備鑽研磨刮之工,瑩瑩如玉。其未入於水者,色黯理疏,頑悍而輪囷,略不相肖。然則風靡波盪,其亦有助於石,而致虛者固有道耳耶。因記以俟好古者。【譯文】 從前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記載了石鐘山,認為是風吹起了微波,拍擊石頭髮出聲音,但沒有詳細說明原因。蘇東坡夜裡駕著漁船停靠在石鐘山下,聽到了水拍打石頭髮出的響聲,探究原因是石頭有很多窟窿,於是寫了說明真相的文章,以彌補酈道元的疏忽。丙午年春,我經過湖口。沿著湖岸上下行走,發現兩座山的形狀都像鍾,而上鐘山尤為奇特。這時湖水還沒有上漲,山腳全都顯露出來。攀著石頭往下走,好像乘著車子巡視昆陽城,旗幟矛戟等,密密地排列著。稍微深一點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觀看咸陽城,千門萬戶前都低低地垂掛著繡花的帷幕。進入洞中,好像佛家說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獻珍寶,珊瑚珍珠,閃爍著金光綠彩,在驚濤巨浪中參差交錯地顯現,人無法辨別。細細地觀看,下垂的好像磬兒懸掛在空中,傾斜的好像竹筍茁壯地露出地面,缺損地好像是蓮藕被折斷了,環狀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從我棲息在巖洞中以來,攀登、經歷了種種危險,沒有看到過這樣奇異的景色。那蘇軾聽到的聲音固然是從石洞中出來的,但假如這洞壁是實心的,那聲音也是喑啞的。所以鐘的形制,像桶一樣的,聲音就會激揚,像弇一樣口小中寬的聲音就阻滯。這石鐘的聲音,是山的內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聲音就能順利的出來,而且聲音傳得遠。如今那甕盎罌卣等,都是裡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麼甕盎的聲音不如罌卣等清亮,這就是“中虛外窾”與形制大小不一,聲音也不一樣的證明。東坡駕船停靠在水邊,沒能看到山腳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還留有遺憾。啊!石頭本來是沒有聲音的,裡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聲音,又何況是人心呢這石鐘山處在彭蠡湖入江處,大水急速地流動,湍急地迴旋衝擊,每天每月地侵蝕著石頭。石頭即便堅硬,也禁不住水流衝擊時間之長,所以它的形狀就像人工鑽研打磨一樣,像玉一樣晶瑩。那些沒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顏色發暗紋理粗疏,稜角分明,形體碩大,與水下的部分一點也不像。既然這樣,那就可見風吹浪打,也有助於石頭,從而導致它內部空虛,本來就是有規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記錄下來,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訪。【註釋】 (1)艤:停船靠岸。(2)本:推究。(3)辯: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4)緣:攀著。(5)伏軾:原指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上。後多用以指乘車。(6)桂旗:《楚辭·九歌·山鬼》:“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王逸注:“結桂與辛夷以為車旗,言其香絜也。”後因以“桂旗”指神祇車上所樹之旗。(7)森然:形容繁密。(8)擾佛氏:疑為人名。(9)錯出:錯,參差。(10)睇dì:(11)側:傾斜。(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寬者曰弇。《周禮·春官》侈聲筰,弇聲鬱(阻滯)。(14)應:《說文》當也。從心,聲(聲)。(15)嬰:通“罌”,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卣yǒu: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蓋和提樑。(16)召:《正韻》直笑切,潮去聲。(17)洑fú:水流回旋的樣子。(18)刔Jué:剔。(19)頑悍:蠻橫強悍。輪囷: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