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居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家居2.49W

猩紅熱和川崎病是非常像的,所以不少家長都容易弄混淆,那麼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在哪些,到底怎麼鑑別猩紅熱與川崎病,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瞭解瞭解吧~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區別1:症狀不同

猩紅熱起病急驟,發熱,體溫一般38℃~39℃,重者可達40℃以上,嬰幼兒起病時可能產生驚厥或譫妄。患者全身不適,咽喉疼痛明顯,會影響到食慾。咽喉及扁桃體顯著充血,亦可見膿性分泌物。舌頭紅,乳頭紅腫如草莓,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有觸痛。皮疹於24小時左右迅速出現,最初見於腋下、頸部與腹股溝,1日內迅速蔓延至全身。

面頰部潮紅無皮疹,而口周圍面板蒼白,稱口周蒼白圈。面板皺摺處,如腋窩、肘、腹股溝等處,皮疹密集,色深紅,其間有針尖大小之出血點,形成深紅色“帕氏徵”。口腔黏膜亦可見黏膜疹,充血或出血點。

川崎病主要症狀常見持續性發熱,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脣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10天后出現特徵性趾端大片狀脫皮,出現於甲床面板交界處。

還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於發熱後3天內發生,數日後自愈。發熱不久(約1~4日)即出現斑丘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偶見痱疹樣皮疹,多見於軀幹部,但無皰疹及結痂,約一週左右消退。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區別2:致病原因不同

猩紅熱是出疹疾病中比較少見的細菌感染性疾病,是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而川崎病的發病原因至今未明,一般認為可能是多種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或鏈球菌、丙酸桿菌感染,也有人考慮環境汙染或化學物品過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區別3:併發症不同

猩紅熱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1%~2%患兒在1~3周後可發生急性腎炎,0%~3%可發生風溼熱,還有化膿性淋巴結炎、心肌炎等,故應引起特別的重視。而川崎病包括心血管系統併發症、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徵及其他併發症,其中冠狀動脈併發症發生率高,是臨床關注的重點。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第2張

區別4:發生年齡不同

猩紅熱以5-15歲的孩子居多,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之季發病為多。而川崎病的患兒年齡比猩紅熱還要小,80~85%患者在5歲以內,好發於6~18個月嬰兒,男孩較多,男:女為1.3-1.5∶1,無明顯季節性,相比之下夏季較多。

區別5:有無傳染性

猩紅熱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有很強的傳染性,其傳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帶菌者,一般通過呼吸,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方式產生飛沫通過呼吸道而傳播細菌。而川崎病是免疫性疾病,與多種病毒、細菌等感染所致免疫異常有關,不具有傳染性。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第3張

猩紅熱和川崎病怎麼治療

【猩紅熱的治療方法】

1、隔離患者

隔離患者6日以上,直至咽試子培養3次陰性,且無併發症時,可解除隔離。對咽試子培養持續陽性者應延長隔離期。

2、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吃稀軟、清淡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面板清潔衛生,預防繼發感染,年長兒可用生理鹽水漱口。

3、抗生素療法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常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為徹底消除病原菌、減少併發症,療程至少10天。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或頭孢菌素。嚴重時也可靜脈給藥,療程7~10日。

4、對症治療

高熱可用較小劑量退熱劑,或用物理降溫等方法。若發生感染中毒性休克,應積極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對併發的中耳炎、鼻竇炎、腎炎、心肌炎等併發症,給予積極治療。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第4張

【川崎病的治療方法】

一、急性期治療

在發病後10天之內用藥,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過程,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

1、丙種球蛋白 

每日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2~4小時輸入,連續4天;同時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連續4天,以後減至5mg/kg•d,頓服。

2、阿司匹林 

服用劑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服用14天,熱退後減至每日3~5mg/kg,一次頓服,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質激素

可聯合應用強地鬆和阿司匹林治療,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應一般不單用皮質激素。強地鬆,口服,成人開始15mg~40mg/日,需要時可增至60mg/日,分次服用,病情穩定後逐漸減量。維持量5mg~10mg/日。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第5張

二、恢復期治療

1、抗凝治療

服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復正常,如無冠狀動脈異常,一般在發病後6~8周停藥。對遺留冠狀動脈慢性期病人,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並密切隨訪。有小的單發冠狀動脈瘤病人,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到動脈瘤消退。對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每日3~6mg/kg,分2~3次服。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發生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可用口服法華令抗凝劑。

2、溶栓治療 

對心有梗塞及血栓形成的病人採用靜脈或導管經皮穿刺冠狀動脈內給藥,促使冠脈再通,心肌再灌注。靜脈溶栓1小時內輸入尿激酶20000u/kg,繼之以每小時3000~4000u/kg輸入。冠狀動脈給藥1小時內輸入尿激酶1000u/kg。也可用鏈激酶,靜脈溶栓1小時內輸入鏈激酶10000u/kg,半小時後可再用1次。以上藥物快速溶解纖維蛋白,效果較好,無不良反應。

3、冠狀動脈成形術 

近年應用氣囊導管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例進行擴張,已獲成功。

4、外科治療 

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適應證為:①左主幹高度閉塞;②多枝高度閉塞;③左前降支近高度閉塞。對嚴重二尖瓣關閉不全病例,內科治療無效,可行瓣膜成形術或瓣膜置換術。

5、相應治療

發生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應予相應治療。

猩紅熱和川崎病的區別 第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