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麗時尚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

端午為什麼要做艾餈

心理3.24W
端午為什麼要做艾餈

端午節吃 “艾餈”的習俗,來源於一個歷史典故。相傳,明朝年間,倭寇入侵當地,打家劫舍,當地鄉民苦不堪言。一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奉命率領勇士抗擊倭寇,激戰數日。將士們糧食斷絕,又飢又渴,只好飲用山水來充飢和解渴,誰知山水不乾淨至腹瀉不止,戰鬥力大減。

此時正是端午節,當地一位草藥名醫發動鄰近的鄉民採摘田頭路邊的野生艾草,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和粘米粉做成“艾餈”蒸熟後用籃子裝上,冒險送到戰場上,讓飢渴不已的將士們食用。

將士們吃後,腹瀉即止,精神抖擻,作戰更加英勇,一舉殲滅倭寇。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人們每年的端午節便做“艾餈”來吃,形成習俗。

因為在三月三是廣西地區艾草生長最茂盛且最鮮嫩的時候,並且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所以艾餈粑便成為了三月三的必備美食.艾餈粑是廣西非常傳統的美食,不僅歷史悠久,更是被當地人深深的喜愛著. 其他人還喜歡看 ...

“艾餈的寓意是身體健康,有句俗語叫清明前後吃艾餈,一年四季不生病。每到春季,艾草比較鮮嫩,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客家人會採下鮮嫩的艾葉,回家後將其和蒸熟後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小粑放進鍋裡蒸熟,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2、菜品特色:艾餈是傳統的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客娘會帶著孩子們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粳米或者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的艾餈。

標籤:端午